首页 > 小学音乐·苏少版五线谱·四年级上册 > 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红星歌 送别

《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红星歌 送别》课件、教案资源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影片就是以抗日为主题的。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我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田汉在被敌人逮捕前仓促地写在香烟纸上送出的。音乐家聂耳也因敌人迫害而即将离国,他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写成了歌曲。随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歌曲《送别》是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先驱”的音乐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学堂乐歌作品。是根据美国音乐家J.P.奥特威所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改填歌词而成。李叔同改填的这首《送别》,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传唱,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作品曾被电影《城南旧事》重温而扩大影响。该曲旋律流畅,音律委婉,4个下行的主题乐句,使歌曲表现出忧伤的情绪,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产生凄凉、悲伤之感,词曲结合贴切自然,天意无缝,让人触景生情。前半段全部用来写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离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后半段以“今宵别梦寒“惟有别离多“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离别的无奈。
1973年夏天,邬大为和魏宝贵应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筹拍的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歌词。1981年,该曲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一等奖。这是一首雄壮而又带有抒情性的儿童队列歌曲。它采用民族七声调式、四二拍和ABA三段体曲式结构写成。A段中旋律出现有力的四度跳进,象征着号角。B段节奏宽广平稳,曲调舒展,唱出了小红军对红星的深情。A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音乐又回到雄壮、豪迈的行进音调,再现了精神抖擞的小红军队列的形象,全曲在有力的高音上结束。教材中选用歌曲的A段,包括齐唱与合唱两个部分。前两个乐句为齐唱,由雄壮有力的号角式音调的前奏引出,旋律起伏,表现出红星的赞美之情。合唱部分由4个乐句组成,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两声部平行进行,表现出电影中的主人公潘冬子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课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