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2-10|语文

下载帮助
  • 1. 如果已经开通VIP,仍然无法下载,请 刷新当前页面(按F5)
  • 2. 下载前请确保已经注册成为会员并已经登录成功登录后才下载
  • 3. 如果仍然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QQ:3367557594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 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来源:Zxxk.Com]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

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

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

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

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来源:学科网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