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12-11|语文

下载帮助
  • 1. 如果已经开通VIP,仍然无法下载,请 刷新当前页面(按F5)
  • 2. 下载前请确保已经注册成为会员并已经登录成功登录后才下载
  • 3. 如果仍然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QQ:3367557594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田园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所开出的灿烂花朵。中国古代田园诗,溯源于先秦的《诗经》,成形于晋,大盛于宋,收官于清,是仅次于山水诗的一大流派。

田园与山水都属于环境。但山水多为自然环境,而田园多为人工环境。如果说山水是环境的外围,那么,田园则是环境的核心。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田园是开荒的成果。田园中有植物,如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动物,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均是人劳作的产物,是第二自然。田园,人的家园。人在田园中生产、生活。较之山水,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于是,田园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口井、一处生命之源、身体与灵魂的归宿之地。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是“家园”,家园来自“田园”。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畅行于清,曾国藩、左宗棠等均大谈“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周朝,形成可能还是在唐宋。

“耕读传家”,“耕”好理解,这是生产;为何还要“读”,且与“耕”并列?这涉及中国人的追求。“耕”,虽然收获要交国税,但主要还是为了家庭人员的生存,因此可以说,是为家而耕。“读”,显然不是为家了,是为了有朝一日去做官。做官是需要知识的。做官当然也有封妻荫子的想法,但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读”显示出中国人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家——国。于是,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上升为家国情怀。

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延续至今。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在。而在环境意义上,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系列:

土地——社稷意识。土地是农之本,正是因为土地有这样重要的功用,土地成为祭祀的对象。于是,一个标志祭地的概念——“社”产生了。“社”与“稷”相联系,《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社”“稷”本来指两种祭礼,但此后引申出国家的意义,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

江山——国土意识。《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怀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这里的江山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与江山意义相同的还有“山河”“河山”概念。“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史记。天官书论》)这里的“河”指黄河,“山”指华山。但后来,河山用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以及国家主权。“燕秦谋王之河山,闲三百里而通矣。”(《史记·赵世家》)这里的“河山”是指国土。南北朝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用到“山河”概念,文中云:“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江山、河山、山河等概念,除了具有祖国、国家、国土、国家主权等意义外,还含有审美的意义,这种审美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审美,其审美的品位均为壮美、崇高。一般来说,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势下,多用山河、江山、河山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及国家主权,显示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园多是人劳作的产物,是人的家园,相对于山水而言,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B. “耕读传家”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蕴藏了国人的家园情怀、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