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③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二)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转附、朝儛:均为古山名,在今山东。③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B.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C.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D.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狩”,此处指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并狩猎,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西周上下级的主要行政联络方式还有朝觐,天子发布政令、聘和。

B. “先王”,古代帝王,通常特指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贤明的君王。

C. “鸡豚狗彘”,泛指畜养的家畜,其中彘是小猪,豚是猪。

D. “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 选文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 选文中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主要措施就是对百姓进行教化。

D. 选文恰到好处地陈述了孟子的“民本、仁政”的政治主张,陈述的时候,由于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使得文章显得生动,观点易于接受。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下载Word版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C   

4. (1)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却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2)认真地百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度西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有。(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就要责怪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这种享受)就责怪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一同乐,也是不对的。”

“有”是对上句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回答,所以应在“有”后断句,故排除BC两项。

根据判断句的标志“……者,……也”,可排除D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此处指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并狩猎”错误,“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不包含“狩猎”。

B项,“通常特指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贤明的君王”错误,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不包括“商纣”。

C项,“彘是小猪,豚是猪”错误,彘是猪,豚是小猪。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而实行仁政的主要措施就是对百姓进行教化”分析有误。对百姓进行教化只是措施之一,主要措施是合理地发展生产或治民之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天下乐,以天下忧”;“然而”,这样却;“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2)“谨”的意思是认真地,谨慎地;“庠序”指的是“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孝悌”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第三句中“颁”为通假字,通“斑”,解释为“斑白,头发花白”;“负戴”的意思是“背负或头顶”。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一)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优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儛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强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徵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二)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鲨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自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录入时间:2021-03-24 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