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藴蓄·范玉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藴蓄

范玉刚

书院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之地,历经千余年发展,已积累了对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哲学、社会礼仪等多方面的认知,是文化宝藏、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价值传播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种使命的自觉担当。正心在求真问学、不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明德在发扬自身光明之德,践履匡济天下之任。

在新时代,书院的功能应定位于文化活动空间,是文化传承个蕴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文化繁荣的活态化载体。书院的辉煌始于教育,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是其生命力所在。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师风格活泼,注重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启发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之一。当下,尽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

文化传承是书院存在的重要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受古代文化传统中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的影响,作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承空间,只有使之活态化地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和文明礼仪教化激活书院的灵魂,成为区城文化高地,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过去是讲堂,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问

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权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2012.11.23《光明日报,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院是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的地方,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B. 人数不多、师生关系融治且朝夕相处论道是传统书院的生命力所在。

C. 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是书院的两大特点。

D. 岳麓书院承载着湖湘文化的精神传统,浸润了魏源等诸多杰出人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使用王阳明等大师的例子旨在证明书院文化活动空间的功能。

B. 文章三、四段着力论述了书院存在的两大功能,形成并列式论证。

C.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时代书院功能的发展变化。

D. 文章最后将书院与“现代化强国进程”相关联,彰显出时代持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倡导是书院使命的自觉担当。

B. 书院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说明了它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冲击。

C. 只有使书院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

D. 书院文化空间功能的充分发挥必将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下载Word版试题
《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藴蓄·范玉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书院的两大特点”曲解文意。“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不是两个特点。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C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无中生有。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倡导”范围扩大,原文是“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B项“它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冲击”无中生有;D项“必将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说法绝对,原文“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5-09 09: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