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读无字书·郭启宏》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无字书

郭启宏

①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②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 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唯有王夫之见地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船山遗书·读通鉴论》)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痛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 一个善读的问题。

③如何善读?王夫之作了回答:“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然而,“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我以为这便是读无字书的一种模式。

④自古以来,或因时代的桎梏、思想的禁锢,或因有意的藏锋、无助的回避,甚或仅仅出于行文上的考虑,书中便有了缝隙处、断裂处、空白处、语焉不详处。这就要求读书人必须调动自身的观念与体验、学问与识见,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填充空白,推想其详,进而探询其所以如此的隐因,思考,综合,方能读出“大义”“微言”来。这般读书,可称善读。

⑤读无字书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周恩来联语所云,“从无字处读书 ”。

⑥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诚是至理。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这一点似乎古人早就发现了。张潮说过:“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幽梦影》)自然,张潮妙舌如环,说的是慧业文人的话。事实上,生活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

⑦我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来。古往今来蠡测纷纭,无非围绕一个“功”字立论。一说功大得写不下,二说无功可写,三说不知该如何写,四说留待后人去写。我以为第二种似可排除,武则天分明有功,这是事实,她自己也断不会如此“谦谦君子风”!第三种低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们的文学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难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对半开”?如斯大林式过和功“三七开”?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开”?抑或“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主流支流”定性说?第四种似觉有理,却令人疑惑是现代人将高境界作慷慨赠与。看来第一种仿佛差近,但也难定论,说不准哪天出土文物揭开了秘密,那无字碑仅仅由于时间促迫不及镌刻!

⑧哎呀,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除非不读。

1. 文中第②自然段举了梁元帝读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作者什么观点呢?(回答不超过10个字)

2. 文中第⑥自然段有“待读书人去探求”的话“读书人”实际指的是什么人?“探求”的对象是什么呢?

答:(1)“读书人”实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求”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⑦自然段中,作者对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四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全文看,说明在研究问题中,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答:应采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最后说“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试从两方面来说明。

下载Word版试题
《读无字书·郭启宏》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要善于读书   

2.     (1). (1)观察、研究世上各种人的人    (2). (2)关于各种人的言行、思想、情感、品德的“真知”。   

3. 客观,实事求是,不妄下结论   

4. (1)读无字书,“大义”“微言”不在学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而且还要调动自身的观念与体验、学问与识见,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填充空白,推想其详,进而探询其所以如此的隐因,思考综合,方能读出“大义”“微言”来。

(2)读无字书,要“从无字句处读书”,强调实践出真知,要研究生活的各个领域,要观察研究各种人。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文中第②自然段举了梁元帝读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作者什么观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文中第②自然段写了梁元帝读书的故事,然后借王夫之的话进行了分析,得出 “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 一个善读的问题”的结论,可见作者写梁元帝读书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要善于读书的观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把概念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待读书人去探求”出现在文章第六段结尾处,原句为“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有总结上文的作用,从上文来看,“这些书”应是指作者所说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显然,这里的“读书人”也就是指观察研究世人各种人的人。“探求”的对象也就是句中所说的“真知”,也就是关于各种人的言行、思想、情感、品德的思考与感悟。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结合内容进行分析。第七段中,作者对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四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四种说法一一进行了否定,认为这“四说”都不够客观,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有妄下结论之嫌。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在研究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是客观、实事求是、不妄下结论。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所考查的句子在文章结尾处,有总结全文的作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层次,结合全文来分析。文章第三段先写了王夫之的观点“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然后作者总结“‘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结合第四段,可知“这就要求读书人必须调动自身的观念与体验、学问与识见,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填充空白,推想其详,进而探询其所以如此的隐因,思考,综合”。第五段引用了周恩来的观点“从无字处读书”,从第六段可知,作者指的是要从实践中得出真知,要研究生活的各个领域,要观察研究各种人。依据上述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录入时间:2021-05-20 09: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