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史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晓期成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觴期。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锁,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宋《武林旧事》有“小径記”一项,记载有“铁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需求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延和军中之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令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 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其二,缕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穗,为世人喜好,不少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

其三,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各种影戏唱腔,有的成为独立的戏曲曲种。

其四,剧日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中国影戏发展至清代,积累了大量的刷目,而且差不多都有写定的本子,海内外一些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有一定收藏,大部分在民间收藏,是一份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摘编自《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史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设帐弄影招魂,一般被视为中国影戏的开端。

B. 宋代影戏制作材料的选用讲究,大致经历了由白纸到彩色装皮的演变。

C. 宋代出现铁影人之类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当时影戏已相当繁荣。

D. 皮影在清代空前繁盛,流传全国,具有酬神祭社、节庆娱乐等多种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概况。

B. 文章引用瞿佑的《影戏》一诗就是为了论证明代影人有另一种称呼。

C. 文章从流传、工艺、唱腔和剧目等多角度,闸述了清代皮影的空前繁荣。

D. 文章论述中国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是按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晚唐时期或五代时期俗讲僧用影人为死者超度亡灵,这种“影戏”服务于佛法。

B. 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带到那里。

C. 清代皮影人物高超的镂刻技艺,精巧的影偶造型,是人们争相收藏的最主要原因。

D. 要研究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清代皮影,就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民间收藏上。

下载Word版试题
《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史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 “一般被视为中国影戏的开端”表述错误,原文第一段“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设帐弄影招魂”只是一个例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B项,“就是为了论证明代影人有另一种称呼”表述错误。引用瞿佑的《影戏》一诗主要是说明明代将影人称为傀儡,它受文人欣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B项,“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带到那里”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为“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可知,并非是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带到土耳其;

 C 项,“是人们争相收藏的最主要原因”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叙述,并未指出清代皮影人物高超的镂刻技艺,精巧的影偶造型,是人们争相收藏的“最主要原因”上,题干无中生有;

D项,“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民间收藏上”表述错误,文章只是说“清代影戏的剧本大部分在民间收藏”,而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2-11 09: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