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经典和我们·周国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选材于陈凌《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材料二

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甲)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乙)

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丙)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丁)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质量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选材于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阅读能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有助于我们度过疫情这段困难时期。

B. 因为阅读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所以在阅读中我们可以独立思考,更好地审视自己,有定力,不焦虑。

C. 在第三段中,作者借吕祖谦的例子证明“文以化人”的作用,也就是说阅读可以修身养性。

D.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呼应,再次强调阅读可以润泽心田,带给人精神力量。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读书带给人精神上的丰盈的一项是(   )

A.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元元:指人民) (陆游《读书》)

B.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C.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D.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于谦《观书》)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经典可以使每一个阅读者在精神上得到启迪或享受,使他们的灵魂填充智慧。

B.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

C. 作者为那些阅读经典的人感到荣幸和自豪,同时也对从未接触过经典的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D. 经典需要人们用心去品味涵养,是需要灵魂参与的高级活动,普通大众是不能喜爱和享受的。

4. 材料二阐述了经典和我们的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之所以读书,都要达到三种目的:首先要满足实际需求,其次是消遣,最终获得精神享受。

B. 真正的阅读不仅要读经典,还要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

C. 只有阅读被时间筛选出来的经典才能获得自我发现和成长,才算真正的阅读。

D. 普通人可以用一种轻松的心态阅读经典,就像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样轻松。

5. “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这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丙、丁中的一处摘录出来的,若要还原到文本,你认为它应该在(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6.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阅读经典有哪些方法,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进行说明。

下载Word版试题
《经典和我们·周国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A    3. D    4. C    5. D   

6. ①要做到真正的阅读,要有灵魂的参与;②要有轻松的阅读的心态和方式,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要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③运用经典名著中的知识和智慧,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从中获得希望和力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B项,“因为阅读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所以在阅读中我们可以独立思考,更好地审视自己,有定力,不焦虑”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可见是因为阅读给人以知识和智慧,让人能独立思考,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所以能塑造我们的性格。选项的说法颠倒因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

A项,“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表述不妥。这句话的意思是,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民百姓。这句话讲的是读书的本意,并不是说读书丰盈精神。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普通大众是不能喜爱和享受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可见文中只是讲了普通人如何阅读经典的方法,并不是说普通大众不能喜爱和享受经典。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都要达到三种目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并不是说“都要”达到。

B项,“不仅要读经典,还要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可见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不是真正的阅读。

D项,“就像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样轻松”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以及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理解文本内容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解答语言连贯题目时,要抓住7个“是否”来进行判断。1.看所讲述内容前后是否一致,主要指主旨或观点的统一。2.看事理是否相承。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事理,而这种逻辑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3.看前后是否勾连。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有明显的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4.看意境是否协调。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5.看主语是否一致。主要指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6.看句式是否一致。比如句子结构、关联词语的搭配等,贵在找出对应点。7.看音节是否和谐。要符合句子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特有的规定。

本题中,材料二第一段主要讲的是人读书的三种目的,没有谈到“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的意思,由此排除A项。第二段主要讲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也和选句无关,由此排除B项。第四段,根据“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这段话阐释了经典的内涵,并且提到了“时间这位批评家”“听一听它的建议”,选句应放在句尾,起总结的作用,由此排除C项。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中,根据“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可见阅读经典要做到真正的阅读,要有灵魂的参与。根据“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可见阅读经典要要有轻松的阅读的心态和方式,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要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根据“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可知要运用经典名著中的知识和智慧,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从中获得希望和力量。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录入时间:2021-02-17 1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