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堂号·袁炳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堂  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用的正是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揭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 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 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 “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2. 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3. “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

下载Word版试题
《堂号·袁炳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交待“偷鸡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遭遇水灾,全镇困顿;推动情节发展:正是由于几乎家家缺吃少穿,才会发生“偷鸡事件”;为张爷误会“我们家”埋下伏笔:初来乍到的外来户且生活艰辛;④从侧面交待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投奔同乡且立足未稳;⑤用生存的艰难衬托出我们家对家风的坚持:再困难的生活,人也不会堕落。   

3. 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赢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三兄弟找到工作;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在黑龙江扎下了根;

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父亲为了保护家族名声,坚持自证清白;大伯极力保护祖辈牌位与堂号,并将堂号刺在胸口;“敦本堂”早已在我心中生根,为官多年,一尘不染。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中,A项,“多用第一人称直叙句”错误,文章多用转述句,例如文章中“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本文中的‘大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形象特点”“简要概括”,概括就时直接用语句表达形象特点,不用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干中如果没人有“概括”而是“分析”就要结合文章具体细节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筛选相关细节,概括形成答案。由原文“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都娶到了一位好姑娘。”可以推测出“贫困而有闯劲,勤劳能干”;由原文“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直到后来,我们家的牌位、堂号被一群人强行掷于火堆,焚烧一尽。为了保护堂号,大伯的一条腿也被他们打伤致残”可以推测出“敦厚本分”“爱惜家族声誉”;由原文“在他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可以推测出“执着坚守,知耻而勇”“是个闯关东的家族长者”。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从本文看,“敦本堂”这个堂号是怎样一步步深入“我们家”的? 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敦本堂’这个堂号是怎样一步步深入‘我们家’”。这是考查小说关键情节。筛选相关情节,概括形成答案。由语文中语句“凑近灯下细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直到后来,我们家的牌位、堂号被一群人强行掷于火堆,焚烧一尽。为了保护堂号,大伯的一条腿也被他们打伤致残”“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他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概括形成答案。

录入时间:2021-03-12 09: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