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杜国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学艺术对地域文化的倚重由来已久。《诗经》“十五国风”就反映着地域文化的差别。我国文艺与地域的话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深入,与改革开放及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有关。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间,我们的时代往往都被重大而又统一的政治主题所涵盖,都有清晰的、共同的文化精神走向,这些政治主题与文化精神走向甚至用一、两个关键词就能做出概括,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再比如“五四”时期的启蒙,1930 年代的救亡、革命等。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共名”现象。在统一而又重大的时代主题面前,其他话题都因无条件地服从“共名”而会被遮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主流政治的引导虽然仍强大,但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球化、网络化、影视叙事以及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开始不断增长,这就使得我们的时代由“共名”进入了“无名”。如果说“共名”时代是政治文化主导,其潮流是“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那么,“无名”时代的文化潮流则好比是冲出夔门后的长江,此时的格局好比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浩荡江面泛起的浪花何止千千万万,要一枝独放、一枝独秀已不大可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就愈加变得重要起来,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亦变得更加醒目起来。现在流行的价值观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过,在认真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两个意识,切实处理好文艺与地域的关系问题。

所谓文艺超越地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有问题性思维定势与心理惯性。如果文艺只有对地域性的倚重,只有各美其美,没有美人之美,没有美美与共,那是很容易自足甚至自恋,很容易流于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外在捕捉与表现,而如此一来,文艺就容易走向清浅、单薄,走向平面化和表面化。问题意识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文艺如何从现实出发,以对地域性的发现、探询、探究、比较和质疑,来开掘题材、提炼主题、升华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切实解决好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这类问题。

所谓对话意识,则是指文艺创作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对地域还是对时代,对生活还是对艺术,都必须采取在场的而非缺席的,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态度。同时,内蕴于文艺创作中的思想倾向、情感诉求和艺术表现,要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要能够以小见大,能够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特殊看到普遍。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形成潜在的、与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也就是形成一种与理解有关的对话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有情怀,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还要有眼光、有志向、有深邃的思想,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有对人类情感以及人性、人的生命意志的发现。

(摘编自杜国景《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学艺术自古以来就倚重地域文化,但在“共名”时代,这种依赖关系曾一度消失。

B. 文艺由“共名”走向“无名”,是主流政治文化受市场经济冲击、多元文化出现的结果。

C. “美美”文艺观可通过强化文艺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来达到中华民族文艺繁荣的新局面。

D. 文艺既要倚重地域文化,又要超越地域文化,这样才可避免文艺创作的浅薄化、表面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用事实阐明了我国文艺对地域文化的倚重关系的消长现象,也用理论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B. 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共名”时代与“无名”时代的文艺格局。

C. 文章站在人类文艺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文艺创作要发现人性与生命意志,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D. 文章通过比较得出,改革开放前我国文艺被政治主题覆盖,改革后文艺才呈现出百花齐放面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所以《诗经》的“十五国风”才能流传后世。

B. “共名”时代,在一个重大而统一的政治主题的主导下,文化往往一枝独秀。

C. 文艺创作只有带着问题意识,从现实情况出发,才能解决好乡土文学的问题。

D. 只有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的作者才可能巧妙回避文艺的时代问题与地域问题。

下载Word版试题
《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杜国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但在‘共名’时代,这种依赖关系曾一度消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统一而又重大的时代主题面前,其他话题都因无条件地服从‘共名’而会被遮蔽”,“被遮蔽”不等于“消失”。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项,“改革开放前我国文艺被政治主题覆盖,改革后文艺才呈现出百花齐放面貌”错误,“改革开放”也是重大的政治主题,根据文意,应该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进入“无名”时代,文艺才呈现出百花齐放面貌。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诗经》‘十五国风’就反映着地域文化的差别”,并未说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所以《诗经》的“十五国风”才能流传后世。

C项,曲解文意,“才能解决好乡土文学的问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问题意识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文艺如何从现实出发,以对地域性的发现、探询、探究、比较和质疑,来开掘题材、提炼主题、升华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切实解决好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这类问题”,“解决好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类问题”不是“解决好乡土文学的问题”,而是解决文学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问题。

D项,“可能巧妙回避文艺的时代问题与地域问题”错误,原文是文艺创作“无论对地域还是对时代,……都必须采取在场的而非缺席的,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态度”,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能回避文艺的时代问题与地域问题。

故选B。

【点睛】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录入时间:2021-02-04 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