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人真的离不开音乐?》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真的离不开音乐?

一般人总带着三分疑惑、七分挑衅地询问音乐家:“人真的离不开音乐吗?”挑衅很正常。作为音乐家,我们也说不出是否非得要音乐以及我们口中“人离不开音乐”是不是出于自恋。在音乐厅,常看到大声讲话的人。置舞台于不顾的人,照样活得健健康康,声若洪钟,一点没觉得缺什么。音乐这东西,对他们来说,的确可有可无。除了我们在意,人家根本不在乎。他们定是为音乐家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掩口而笑的人。

虽然音乐家喜欢说爱因斯坦痴迷音乐,地质学家李四光会拉小提琴,文学家沈从文与音乐学家杨荫浏保持了终生友谊,考古学家苏秉琦喜欢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序曲,画家陈丹青写了一本《外国音乐在外国》,作家余华说出“音乐和文学是两座高度相同的山”。杰出人物的伟大成就与音乐之间是不是一定存在内在联系无法证实,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十几岁开始学音乐时就没信过这类话。但有一点至少可以相信,音乐的确让人思想活跃。音乐课被中小学放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不是没道理,无关乎生计。有则锦上添花,无也饿不着冻不着。这种境地,让音乐家不可容忍甚至怒不可遏,纷纷行动,普及音乐,教授乐器,讲演游说,但基本状况没多少起色。那些说教并不一定让人家心服口服。

然而,某些时候,某些人群,真的离不开音乐。我们需要在某些时刻,采用一种温暖的语调,告诉彼此,这份情谊,我们留存心间。说不透、道不明的语调,有什么比肖邦《送别》更恰如其分?巴尔扎克形容道:“那种声音语调可惜没有用音符记录下来。”([法]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8—9页)肖邦的《送别》就是用“音符记录下来”的那种语调。哀吟低回,细腻温婉。没有了这种语调,离别时就缺了“纤条悲鸣,声似竽籁”的缠绵,缺了“倦倦之遇,惋切之怀”的萦绕,以及闭上眼睛就能在声音中感受的人生现场。我们需要肖邦的环绕,以便催下对视时的“泪雨凝噎”!

学艺术的和不学艺术的终于还是可以看出一些不同需求。恰如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那句台词:“音乐能让他们好过些。”有音乐与无音乐的比照,传达的恐怕就是人们能够从肖邦作品中获得的人性勘探和生命关怀。这或许就是即使不喜欢音乐的人也渴望在生日晚会上让朋友们高唱《生日歌》的原因,就是即使不喜欢音乐的人也渴望于节日之际唱起《秧歌调》《平安夜》的原因。因为此刻的确需要一种声音,点亮憧憬,安抚脆弱。

据说有五六部电影选用了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做配乐,据林海音小说改编、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最著名。“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哀而不伤,苍凉悠远。那是一首几乎能够戳痛所有人心尖儿的短歌。一曲断肠,心肝灼痛。弘一法师本人就于三十九岁时吟咏着这首二十世纪的《阳关三叠》送别了“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而二〇一七年歌手朴树唱起此歌时竟然失声痛哭,并引出一个金句:“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

人的一生珍藏于心为故人送别的故事能有多少?这样的故事与这样的音乐缠绕一起,终生难忘。音乐之所以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群产生过震动,皆因与生命需求关联。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一首乐曲、一个故人、一段往事相互连接的故事,这使我们对那首乐曲高度认同。因为那种触动与一段生命脉息隐隐相通。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音乐家口中的“人离不开音乐”是不是出于自恋,目前音乐家自己也不确定。

B. 杰出人物取得伟大成就与音乐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爱因斯坦痴迷音乐。

C. 送别时,我们可能需要肖邦《离别曲》的环绕,它就是用“音符记录下来”的那种语调。

D. 很多电影都选用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做配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城南旧事》。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面对中小学教学中音乐课可有可无的情况,音乐家积极开展了教授乐器等活动,但基本没有多大起色。

B. “音乐和文学是两座高度相同的山”,但在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上,音乐与文学相比,前者要略胜一筹。

C. 即使不喜欢音乐的人在某种场合、某种时刻也会希望有音乐存在,比如在节日之际想唱《难忘今宵》。

D. 音乐有时候会让人的内心产生震动,截痛人的心尖儿,比如歌手朴树在唱《送别》时竟失声痛哭。

3.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人“真的离不开音乐”的原因。

下载Word版试题
《人真的离不开音乐?》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B   

3. ①音乐让人思想活跃;②说不透、道不明的语调,需要音符来记录;③人们能够从音乐中获得人性勘探和生命关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杰出人物取得伟大成就与音乐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错误,原文第二段是说“杰出人物的伟大成就与音乐之间是不是一定存在内在联系无法证实”,选项把不确定变为确定。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音乐与文学相比,前者要略胜一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将音乐与文学在“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方面进行对比。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解答此题,要逐段筛选关键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述相关内容,如从第二段中“杰出人物的伟大成就与音乐之间是不是一定存在内在联系无法证实……有一点至少可以相信,音乐的确让人思想活跃”可概括得出答案①;

从第三段中“某些时候,某些人群真的离不开音乐。在某些时刻,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温暖的语调,告诉彼此,这份情谊,我们留存心间”可概括得出答案②;

从第四段中“与无音乐相比,有音乐传达的恐怕就是人们能够从肖邦作品中获得的人性勘探和生命关怀”可概括得出答案③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录入时间:2021-02-05 1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