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悉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手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节选自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注】①老、佛,分别指道家学说和佛教。②亿度,即“臆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恶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 文段(一)中加点字“矇”,请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它的意思,并说说理由。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徒诵其言    徒:只,仅仅

B. 强不知以为知    强:固执

C. 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

3.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4处)

余 何 人 也 敢 谓 有 目 亦 从 众 耳 既 从 众 而 圣 之 亦 从 众 而 事 之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 概括选文(二)“师道之不传”“不复”的原因,归纳选文(―)选文(二)在求知、从师问题上的相同点。

下载Word版试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1). 意思:眼盲。    (2). 推断理由:和“聋”用法一致,“聋”是耳聋,所以“矇”应与眼瞎有关。   

2.. B   

3.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   

4. (1)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5. 原因:门第观念;不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认识。共同点:盲目从众心理;对真知缺少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批判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文段(一)中加点字“矇”,请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它的意思,并说说理由”,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字形结构知识进行理解。“小子矇聋而听之”,从语意来看,这句话是说“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从语境来看,前面说“矇聋”,后面说“听”,可见“矇聋”应与视觉和听觉有关;从字形结构来看,“矇”是“目”字旁,可见与“眼睛”有关,再结合“聋”可知,“矇”应是眼盲。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强不知以为知”意思是“勉强把没有弄懂的当作弄懂了”,“强”意思是“勉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意思是“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余”“何人”“目”“众”“之”,然后结合句末语气词、语法关系进行断句。首先根据句末语气词“也”“耳”断开两处;然后借助对称的句式断开“既从众而圣之”和“亦从众而事之”;最后根据语法关系断开“敢谓有目”,“有”的宾语是“目”,动宾结构后断开。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异端”,错误邪说;“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状语后置句,“于”,从;“熟”,熟知。第二句中,“相若”,差不多,相似;“卑”,地位低下;“羞”,形容词意动感到羞耻;“则”,就;“谀”,谄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概括选文(二)‘师道之不传’‘不复’的原因,归纳选文(―)选文(二)在求知、从师问题上的相同点”,然后浏览材料二,找到导致“师道”“不传”“不复”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第一个问题,接着分析两则选文,找出二者在求知和从师方面的共性。先看第一个问题,选文二中提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由这里可以知道,在这些人心目中存在门第观念,认为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是耻辱,而向地位高的人求教又有谄媚巴结的嫌疑,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原因。再看第二个问题,选文一提到“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选文二中提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由此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共性。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我也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孔子说“攻击错误邪说”,这一定是指道教与佛教。

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众口一词,就不能打破了;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不说“仅仅背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的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

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在芝佛院事奉孔子。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录入时间:2021-03-25 09: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