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洞真观横翠阁记·(宋)何朝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洞真观之左右,支珑盘豆,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肇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则又为之说日: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则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而化为争夺之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今阁俯兹山,不啻侑座欹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曾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释:①侑座欹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规模肇自先世           肇:开始

B. 则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   攘:挽起

C. 不啻侑座欹器           啻:只,仅

D. 曾岂静者之为哉         曾:曾经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横翠阁风景如画,登阁即可一览无余,其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B. 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C. 引韩愈的《燕喜亭记》意在证明赏景不取决于远近而取决于内心是否宁静、达观。

D. 作者介绍了横翠阁名字由来及观景体会,感慨不是心静之人不能拥有真正的爱山癖好。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2)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

4. 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下载Word版试题
《洞真观横翠阁记·(宋)何朝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B   

3. (1)所以凡是好山好水所在的地方,还不如让它处在道观寺庙之旁,让高人雅士来观赏。(2)那么韩愈给王氏写《燕喜亭记》,为什么只喜欢那座处在居所后面的高起的山丘呢?   

4. 本文介绍了横翠阁的由来和观景体会,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有好远略近之心,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用以自警并告诫别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或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D项,“曾岂静者之为哉 ”,意思是:难道这竟是心静的人的所作所为吗?可见“曾”并非“曾经”,而是“竟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引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意在证明远处的景能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曲解文意。意在引出人的质疑,以及我为此而进行的议论——“远近诚弗异也”,从而得出“远的和近的实在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翻译时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故”,所以;“凡”,凡是,大凡;“所在”,相当于名词短语,在的地方;“莫如”,不如,比不上;“附”,附近,旁边;“诸道释之宫”,各个道观寺庙;“以”,目的连词,来;“备”,准备;“胜士”雅士;“焉”,代词,它。

(2)“则”,那么;“为”,给;“何以”,宾语前置,相当于“以何”,为什么;“特”,只;“突然”,古今异义,凸起或者高耸的样子;“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定语“出于所居之后”后置,翻译到名词“丘”前面;“所居”,住的地方。

【4题详解】

本筛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可见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中心思想的分析概括能力。从结尾段“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中可见写作意图应该在上文。

首先理清全文的脉络,浅层看写了什么:第一段叙述横翠阁的由来,第二段写因此而生的感叹——“而兹癖非静者不能”,意思是“不是心静的人不能真正拥有爱山的癖好”,进而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大意是“所以凡是好山好水所在的地方,还不如让它处在道观寺庙之旁,让高人雅士来观赏。

其次,第三段结合亲身游玩的经历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证明以上观点 “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大意是“山既然是心静的人所喜欢的,还选择什么远近呢?再说,平缓的山岗横在眼前,翠绿的山峰耸立在天边,虽说相差极远,至于那景物变化的姿态,远的和近的实在没有什么不同。通达的人眼界开阔,绝不会为景之远近所左右”。

最后看结尾段,由景及人,由彼到此,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即事说理,指出赏景不能因为远近而有好看赖看之别,正如生活中不能好高骛远一样,应该培养一颗安静的内心,无论身处何地人在何方,都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都能体会出景色以至生活的美来,而非因为熟悉而致使眼前、近出没有风景,总是汲汲于远方,最后却是费力不讨好——草色遥看近却无。“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由此推及人事,提出要保持内心宁静“曾岂静者之为哉”,不要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用以自警并告诫别人“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其观的四周,山势起伏绵延。它的西面有山峰像屏风一样矗立着,道士张文政有一个阁子坐落在这座山上。阁是从先世就开始建造,到了张文政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与修饰,山间的泉、石、草、树、鸡、狗、人家,但凡登上这个阁子,就能一览无余。正像是谪仙李白所说的樵夫耕叟出入图画的景象。我去拜访并爱上了这里,于是给它题名为“横翠”。我弟弟彦和能写大字,颇得山谷老人的书法意趣,让他题写了那个匾额,并张挂在阁子的正面。

我又因此而感叹说:古人没有谁没有爱山的癖好,但这样的癖好,不是心静的人不能真正拥有。奇异险峻的山峰,不管什么地方都会有。如果不幸处在无人的地方,那么就算过了千年百年也不能一展真容;如果把它不放在大城市里,那么那些强健的人常常在挥臂攀援,把那里变成争胜的地方。所以凡是好山好水所在的地方,还不如让它处在道观寺庙之旁,让高人雅士来观赏。

我曾经和客人在这里游玩,徜徉于栏杆之间,就看到这座山在眼前呈现出景色的变化,时而是云霞绚丽,时而是风雨阴沉。近处绿色的原野向天边延伸,和碧天浑然一体,千姿百态,汇聚在阁前,观赏者神情怡然,与天宇之间的浩荡之气贯通,不能穷尽它的边际,这真是超凡脱俗的真正快乐啊!有人却说:“以前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写道,远处的山峰碧绿一点,远远望去,眼前为之一亮。但横翠阁俯临此山,与山靠得很近,与韩愈的意思大相径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山既然是心静的人所喜欢的,还选择什么远近呢?再说,平缓的山岗横在眼前,翠绿的山峰耸立在天边,虽说相差极远,至于那景物变化的姿态,远的和近的实在没有什么不同。通达的人眼界开阔,绝不会为景之远近所左右,倘若不认为这样,那么韩愈给王氏写《燕喜亭记》,为什么只喜欢那座处在居所后面的高起的山丘呢?

唉,如果果真存有喜欢远的忽视近的心思,那推及到人事上,一定会满足欲望进而追求功名,满足了富贵还想要追慕神仙。贪欲之心,没完没了。难道这竟是心静的人的所作所为吗?张文政的老师仲清对此了然于心,张文政当然懂得这个要义。我写了这篇记来阐发这个道理,又怕自己将来做事情,犯类似的错误,所以把我的见解附在文末,姑且用来警策自己。还要作为对世人的警戒。梅溪何朝隐写。

录入时间:2021-03-26 09: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