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李斯论·(清)姚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论

(清)姚鼐

①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③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 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④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⑤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 姚鼐是清代散文家,因其室名而被世人称为______先生。本册教材中选了他的作品《______》。

2.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哉                  B. 矣                  C. 乎                  D. 耳

3.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且 夫 小 人 虽 明 知 世 之 将 乱 而 终 不 以 易 目 前 之 富 贵 而 以 富 贵 之 谋 贻 天 下 之 乱

4. 本文观点明确,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李斯论·(清)姚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1). 惜抱    (2). 登泰山记    2. B   

3.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始天下之乱   

4. 本文揭露了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批评了“趋时”之弊。开篇以批驳了苏轼的“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的观点,接着回顾和考辩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以秦的发展史实指出“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李斯沿袭并推进了这种治国方略,促成了秦的覆亡,再用假设论证,即使李斯不支持,秦始皇也同样会“为之而不厌”。进而得出李斯的责任与过错不在于行荀卿之学,而在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自身的富贵,其弊在“趋时”的结论。第四段承势而下,进而剖析“趋时”者的心态及对国家安危的巨大危害,通过君子之仕和小人之仕的对比论证,阐明不能坚持正义,明知君王所好为非,反而去支持和怂恿他的“趋时”行为,祸国殃民,祸己甚而及于后人。举李斯秦未亡而先被五刑而夷三族进行例证,归结到迎合君王,“趋时”可畏上。立论新颖,融论史、论政与论时为一体,文简意赅、气势雄厚,逐层深入,说理透彻,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作者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本册教材中选了他的作品《登泰山记》。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理解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本题中,

这里语境是“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大意是说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里应用句末表陈述语气的虚词。

“哉”句末语气词,一般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或是反问语气,排除A;

“乎”用在句末一般是疑问语气,排除C;

“耳”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这里并未有“而已”、 “罢了”这样的语气,排除D;

“矣”一般可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译为“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选择题,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中,

首先,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

可知,文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所以应从“而”的前面断句;

“以富贵之谋” 又与前面“目前之富贵”构成相同句式,所以从“谋”字处断开。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读文章;其次,在此基础上,根据文中重点的语句以及结构,概括文段大意或者整合文章内容;最后,进行深入的分析。

本篇文章一共五个段落。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论点,先破后立:“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观点明确。

第二、三段为第二部分,紧接上段,展开议论,回顾和考辩亲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伴随着秦国的强大,秦的统治都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而商鞅在秦中叶即已教孝公焚毁《诗》、《书》。”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李斯沿袭并推进了这冲治国方略,促成了秦的覆亡,但即使他不支持,秦始皇也同样会”为之而不厌”。这是因为“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后世已“习以为善”。李斯的责任与过错不在于行荀卿之学,恰恰相反,他为“中侈君而张吾之宠”,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自身的富贵,“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继续推行了一系列严厉的政治措施,促成了秦的覆亡。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这一看法,入情入理,为中心论点的确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

第四段为第三部分,承势而下,进而剖析“趋时”者的心态及对国家安危的巨大危害。作者指出,仕宦有君子之仕和小人之仕。小人所学理论不正确无疑会危及国家社稷。但即使“学识甚当”,却不能坚持正义,明知君王所好为非,反而去支持和怂恿他。自己则存有侥幸心理,以为天下人会认为自己是无可奈何的。甚至明知会倾覆社稷,却冀望自己可以免于灾难。”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然而这不过是一种幻梦,祸天下者必祸己,甚而及于后人,秦未亡而李斯则先被五刑而夷三族就是明证。

最后,归结到“趋时”上,以复叠“尤可畏哉”收篇,语凝重而意沉痛。。全文虽然明显地借鉴了《史记·李斯列传》的一些观点,但立论新颖,逐层深入,说理透彻,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时期。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

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而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唉!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

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录入时间:2021-03-28 0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