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 “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陟”、“左迁”、“徙”与之同义。

C. “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侪”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词语有:属、辈、类、曹、族、等。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就手实法直接向提举官指出这部法令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 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下载Word版试题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B    3. A   

4. ①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定不会让大水冲塌城墙。

②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卓识的议论,正直而有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轼”作“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C项。

“司农”是个官职名字,不能断开,排除D项。

译文: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左迁’与之同义”错误。“左迁”指贬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错误,原文“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此处的“厌”指虚夸,即人们认为他说的太虚夸,不信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①“皆”,全、都;“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是”,代词,这里;“决”,绝对;“败”,冲毁。②“为”,动词,成为;“本”,根本;“谠论”,卓越的议论;“挺挺”,正直的样子;“其”,代词,他;“右”,超出。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没过多久,母亲去世。五年,调福昌担任主簿。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处人违反诏令之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子有害于百姓,便废除了。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 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毁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于是)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调任 黄州知州,朝廷用黄州团 练副使的官职安置他。苏轼和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录入时间:2021-03-28 0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