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论积贮疏·贾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积贮疏

贾谊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1】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2】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释:【1】孅:xiān,细致。【2】阽:diàn,临近。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用之亡度                亡:没有

B. 卒然边境有急              卒:突然

C.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罢免

D. 今殴民而归之农            殴:驱使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民不足而可治者         吾尝跂而望矣

C. 禹、汤被之矣           填然鼓之

D. 何为而不成             为击破沛公军

3.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B.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C.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D.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论文。

B. 文章第二段,通过古今对比及相关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C. 第三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D. 第四段,阐明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5.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②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6. “疏”是古代大臣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一般是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疏”的特点的?

下载Word版试题
《论积贮疏·贾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A    3. C    4. A   

5. ①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

②于是皇上才惊慌起来谋划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难道还来得及吗)?   

6. 针对问题: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可能覆亡的危险形势。提出建议:重视农业生产(“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C项,“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是说“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罢,通“疲”,疲惫;

A项,“而用之亡度”是说“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亡,通“无”,没有;

B项,“卒然边境有急”是说“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卒,通“猝”,突然;

D项,“今殴民而归之农”是说“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殴,通“驱”,驱使。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A项,“失时不雨,民且狼顾”是说“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若属皆且为所虏”是说“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俘虏”,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

B项,“民不足而可治者”是说“百姓缺吃少穿却可以治理得好的”,“而”,连词,表转折,“却”;“吾尝跂而望矣”是说“我曾经踮起脚跟往远处看”, “而”,连词,表修饰。

C项,“禹、汤被之矣”是说“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之”,代词;“填然鼓之”是说“咚咚地敲起战鼓”,“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D项,“何为而不成”是说“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为”,动词,做;“为击破沛公军”是说“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为”,介词,替。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安有”,是说“哪有”,表示反问,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和D项;

“阽危者若是”是说“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文章第二段没有“古今对比”和理论分析;

C项,“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错误,应该是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D项,“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残贼”应理解为“这两种灾害”;“公行”应理解为“公然盛行”;“莫之或止”是宾语前置句,“莫”,没有人,代词。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

第二句中,“乃”应理解为“于是”;“图”应理解为“谋划对付”;“岂”应理解为“怎么”;“有及”应理解为“来得及”。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由“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可知,本文针对问题的问题是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可能覆亡的危险形势;由“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本文提出建议是要重视农业生产。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①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以依靠。

②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

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④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录入时间:2021-03-29 09: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