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元史·拜住·列传二十三》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佑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肆。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 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承》,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刺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刺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大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它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选自《元史·列传二十三》,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B.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C.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D.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佳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B. 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C. 左相即左丞相,与右丞相同属皇帝身边的重要官职。从文中看元朝当以右丞相为上。

D. 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完全按照程序选拔人才,遏制了不正之风。

B. 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治理方法。

C. 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 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不完善的地方全都改正。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

5. 翰林国史院的史官犯了什么错误?拜住用怎样的方式晓谕他们?

下载Word版试题
《元史·拜住·列传二十三》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B   

4. (1)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

(2)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看起来似乎可以缓办实际上必须抓紧,但主办者不肯用心,结果造成学校教育衰败。   

5. 史官记事有偏颇,他没有记录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录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的事迹。拜住用“只记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不记发号施令的人”来作类比,指出史官做法的不当之处。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浪线句的译文:(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破格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人才排除没有才干的人为重要任务。

“平章政事”是个官职名,不能分开,故而排除B项;“召用”的宾语是“老臣”,所以在“老臣”后断开,从而排除D项。“优其禄秩”是召用老臣的待遇,对他们的俸禄和品秩进行优待,故在“优其禄秩”后断开,从而排除A项。“议事中书”是“议事(于)中书”的省略;“不次用才”的意思是不按固有的次序选拔人才,即提倡破格重要人才,所以“不次用才”前后要断开,这一处只有C项断得正确。“唯恐唯恐少后”意思是只是担心误了人才的选拔,“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选贤与能的具体表现。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项, 错在“《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这个地方,从文中“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等文字可知:“当朝”皇帝为英宗,而不是“仁宗”。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收归自己官署中”这个地方,原文“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是指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汝辈”,你们;“苟”,如果;“曲赦”,宽恕;“拜住不汝恕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拜住不恕汝也”。

第(2)句采分点:“每”,常常;“以”,认为;“务”,致力于;“遂”,于是;“致”,导致。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是概括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简述大意,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提炼。题干要求回答:翰林国史院的史官犯了什么错误?拜住用怎样的方式晓谕他们?首先在原文找到描述翰林国史院的史官的相关语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刺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刺勇决从容。这句话的意思是(拜住) 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第一卷记大德十一年的事情,不记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也就是作为史官没有秉笔直书,而是有所偏重,显得不公允。所以,拜住晓谕他们: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大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意思是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也没有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发号施令的人,行吗?他用打比方的方式告诉史官一定要秉笔直书、公正客观,这于今天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拜住,安童的孙子。五岁便成为孤儿,母亲抚养和教育他。长大以后,志向宏远品格端亮,有祖父的作风。英宗登上帝位,任命他为中书左丞相。在此以前,通过近侍传旨凭借姓名前往中书省考选登录的有六七百人,选拔官吏的过程因此堵塞。拜住上奏,将这些名单搁置,授官任职完全接照选拔标准的次序,办事的吏员无法作弊。刑部工作中的问题凡是情有可原的都加以宽大,贪暴枉法的决不饶恕。皇帝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延祐年间,北方沙漠遇到大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全都死亡,百姓流散,将子女卖给他人当奴婢。拜住认为北方是国家兴起的根本之地,对那里的百姓应该加以救济,于是便请求设立宗仁卫负责此事,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使他们得以正常地生活成长。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看起来似乎可以缓办实际上必须抓紧,但主办者不肯用心,结果造成学校教育衰败。他请求皇帝下令,要内外官员都来商议振兴的办法。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问拜住,回答说:“佛教主张清净寂灭,只可用来自行治理。如果要治天下而不讲仁义,社会秩序就要混乱了。”皇帝都肯定了他的见解。至元十四年,开始在大都建造太庙,到这时已有四十年,但皇帝亲自供献的典礼没有时间练习。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需百年时间才能见效,举行郊庙祭祀供献仪式,现在是时候了。”皇帝高兴地说:“我能做这件事。"预先通知有关部门,皇帝亲自祭祀太室的仪式和礼节,都按过去的制度办,不要随便增减。二年春正月,首次供献,开始置办皇帝的车驾,拜住代理太尉职务随从在后,举行斋戒,安排皇帝停留休息,行酌献的礼节,上下周旋,如同早就熟悉一样,朝廷内外都为之肃然起敬。冬十二月,升右丞相、监修国史。皇帝准备封拜住三公爵位,(拜住)恳切辞让,(皇帝)为此不置左丞相,由他一人主持政务。(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破格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好人排除坏人为重要任务。三年春二月,(有司)准备将《仁宗实录》进献皇帝。前一天,(拜住) 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第一卷记大德十一年的事情,不记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拜住)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也没有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发号施令的人,行吗?”马上下令记下来。其他取舍有不适当的地方,——加以更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解。

录入时间:2021-04-02 09: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