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为君难论·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君难论

欧阳修

语曰“为君难”者,孰难哉?盖莫难于用人。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以其违众为独见之明,以其拒谏为不惑群论,以其偏信而轻发为决于能断。使后世人君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于祸败,则虽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叹也。

前世为人君者,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于祸败者多矣,不可以遍举,请试举其一二。

昔秦苻坚地大兵强,有众九十六万,号称百万,蔑视东晋,指为一隅,谓可直以气吞之耳。然而举国之人皆言晋不可伐,更进互说者不可胜数。其所陈天时人事,坚随以强辩折之,忠言谠论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听;沙门道安,坚平生所信重者也,数为之言,不听:惟听信一将军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兵至寿春,晋以数千人击之,大败而归。比至洛阳,九十六万兵亡其八十六万。坚自此兵威沮丧,不复能振,遂至于乱亡。

近五代时,后唐清泰帝患晋祖之镇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议欲徙之于郓州。举朝之士皆谏,以为未可。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与谋枢密直学士薛文遇问之,以决可否。文遇对曰:“臣闻作舍道边,三年不成,此事断在陛下,何必更问群臣。”帝大喜曰:“术者言我今年当得一贤佐助我中兴,卿其是乎?”即时命学士草制,徙晋祖于郓州,明旦宣麻,在延之臣皆失色。后六日而晋祖反书至。清泰帝忧惧不知所为,但君臣相顾,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之以致祸败乱亡,亦莫如二君之酷也。方苻坚欲与幕容垂共定天下,清秦帝以薛文遇为贤佐助我中兴,可谓临乱之君各贤其臣者也。

或有诘予曰:“然则用人者,不可专信乎?”应之曰:“齐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乏用诸葛亮,可谓专而信矣,不闻举齐、蜀之臣民非之也。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使令出而两国之人不从,事行而两国之人不便,则彼二君者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注】①清泰帝即后唐末帝李从珂;晋祖即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之必笃           笃:坚定                B. 是不审事之可否     审:审度

C. 即时命学士草制     草:草率                D. 亦莫如二君之酷也   酷:惨痛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盖莫难于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坚随以强辩折之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 助我中兴,卿其是乎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 齐桓公之用管仲          蚓无爪牙之利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君王应如何用人的问题,阐明了要想做好君主就得处理好信任大臣和听取他人意见之间的关系。

B. 欧阳修认为,君主用人之术在于充分信任人才,要一切不疑,力拒群议,果敢行事,如此方能共同成就事业。

C. 清泰帝害怕镇守太原的石敬瑭凭借地近契丹又握有兵权的形势,专横抗命,于是不听朝议,把他调防郓州,加速了石的背叛。

D. 本文举苻坚、清泰帝与齐桓公、蜀先主刘备听言用人之例进行对比论证,以史为鉴,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

(2)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

下载Word版试题
《为君难论·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B   

4. 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   

5. (1)但是也有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事情成功了大家就认为是做对了,事情失败了大家就认为是做错了,便又随之赞美侥幸获得成功的人。(2)因为他们发出政令,全国臣民拥护;他们推行国事,全国臣民都感到有利,所以齐桓公、刘先主能够专用他们而不会有别的念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C项。“草”:草拟,起草。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B项。以:都是介词,用、凭。A项介词,比/介词,表被动;C项表示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D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力拒群议”错误,作者认为除非发出的政令、推行的事对臣民有利,得到臣民的拥护,否则就不能专任一人,拒绝众人的意见。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句子大意是:慕容垂对他说:“陛下自己在心里决断谋划就完全可以了,无需广泛征询朝中大臣的意见,以免扰乱陛下的英明思虑。”苻坚大喜说:“和我共同平定天下的,只有你了!”于是拿定主意不再疑虑,便大举南侵。“垂之言曰”,“曰”的后面是说话的内容,可以断开。“陛下内断神谋足矣”是一个整体,在它后面断开。“不烦广访朝臣”和“以乱圣虑”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他们后面断开,考虑这句话较长,“以”表目的,也可以在它前面断开。“坚大喜曰”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后文说的话断开。当然,如果要强调“大喜”,也可以与后面的“曰”字断开。“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本是一个整体,但这里要强调“惟卿尔”,所以将它们断开。“于是决意不疑”是一个整体,也是对话的结果,在它的前后断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幸”,侥幸;“情”,常情;“是、非”,对、错;“从而”,随着。(2)中“便”,便利,有利;“得以”,能够;“专任”,专门任用;“贰”,数词用作动词,有二心,这里可以理解为别的念头。

【译文】俗话说“做皇帝很难”,难在哪里呢?大概没有比任用人才更难的了。

    用人的方法,让他做事必须专一,对他的信任必须坚定,然后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才能与他共同成就事业。至于那不当的做法,如果太过专任一人,而不再与其他人商议,拒绝听取群臣的意见,这便是想发挥一个人的才用,却先已失去了众人之心。如果太过笃信一个人,就会对其言行一概不怀疑,而轻易决断行事,这便是不审度事情的能做与不能做,不预料事情的成功与失败(而冒险蛮干了)。违背众人意见办事,又不审时度势而轻率出手,那样的人办一百件事就会失败一百次,并将招致祸乱败亡,这是理所当然的啊!但是也有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之常情是这样;事情成功了大家就认为是做对了,事情失败了大家就认为是做错了,便又随之而赞美侥幸获得成功的人,把他违反众人意见说成是有独特的见解,把他拒不纳谏说成是能不被各种论调所迷惑,把他偏听偏信而又轻率蛮干说成是英明果断。假如后世的人君仰慕这三点,把它作为对自己的期许。等到他专信专用的人一失误就会招致祸殃,即使悔悟也来不及了,这是十分可悲的。

    历史上做人君的,由于极力拒绝众人意见,单独相信某一个人而不能及早觉醒,以致招来祸殃的情况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请允许我试举一二个例子吧。

    从前,前秦苻坚地广兵强,有兵将九十六万,号称百万。他蔑视东晋,指东晋为一隅之地,说可以直接凭借气势将其打败。可是前秦上下都说东晋不能攻打,轮番向苻坚进谏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凡有人陈说天时与人事的形势,苻坚便马上强词辩解,使之屈服,忠言直论一律因被压抑、遏止而不得不放弃。如王猛、苻融等老成持重的话,他不听;高僧道安本是苻坚平生最信任的人,多次向他进言劝谏,他也不听;只听一个叫慕容垂的将军的话。慕容垂对他说:“陛下自己在心里决断谋划就完全可以了,无需广泛征询朝中大臣的意见,以免扰乱陛下的英明思虑。”苻坚大喜说:“和我共同平定天下的,只有你了!”于是拿定主意不再疑虑,便大举南侵。军队开拔至寿春,东晋仅用数千人的兵力迎击,前秦军马便大败而回。等败退到洛阳时,九十六万大军己损失了八十六万。从此,苻坚的军威被打击,再没有振作起来,直到灭亡。

    离现今最近的五代时期,后唐清泰帝李从珂担心石敬瑭镇守太原,地近契丹,怕他凭借兵权,专横抗命,准备把他调防至郓州。满朝官员都谏止,认为不可。皇帝坚持要调动他,晚上召同自己经常商议国事的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来询问,以便决定能不能这样做。文遇回答说:“微臣听说在道路旁建造房屋,(由于过路的人们意见纷纷,)三年也建不成功。这件事在于陛下的明断,何必再询问群臣。”清泰帝十分高兴地说:“术士说我今年会得到一位帮助我中兴的贤良辅臣,你恐怕就是这个人吧?”即刻命掌制文诰的学士草拟诏书,把石敬瑭调往郓州。第二天早晨宣读诏命,在朝廷上的大臣都为这事惊惶失色。过了六天,石敬塘反叛的牒文到达朝廷。清泰帝担忧惊惧,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君臣互对而视,痛哭流涕罢了。

    从这事说来,能极力拒绝众人意见、专信一人的,没有谁能像前秦、后唐两个国君那样果决;由此而带来的祸殃,也没有谁像两位国君这样惨痛。当苻坚想和慕容垂共同平定天下、清泰帝认为薛文遇是能帮助自己中兴的贤良辅臣时,可以说面对纷乱的社会的国君各自认为自己的辅弼之臣最贤良。

    有人反问我说:“这样看来,那么用人的人不可以专信一人吗?”我回答他说:“齐桓公任用管仲,蜀先主任用诸葛亮,可以说是专信一人,未曾听说齐蜀的臣民非议他们。因为他们发出政令,全国臣民拥护;他们推行国事,全国臣民都感到有利,所以齐桓公、刘先主能够专用二人而不会有别的念头。假使发出的政令,两国臣民都不拥护;推行的事两国臣民都不感到有利,那么,这两个国君哪会专一任用并相信他们,以致失去民心而招来国人的怨恨呢?”

录入时间:2021-04-19 09: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