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答茅鹿门①知县二·(明)唐顺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茅鹿门知县二

(明)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则有说。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抄说,盖头窃尾,如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然则吾之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门其可以信我矣。今复纵言至此,吾过矣,吾过矣!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

鹿门东归后,正欲待使节西上时得一面晤,倾倒十年衷曲;乃乘夜过此,不已急乎?仆三年积下二十余篇文字债,许诺在前,不可负约。欲待秋冬间病体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此后便得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而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异日吾倘得而观之,老耄尚能识其用意处否耶?并附一笑。

【注】①茅鹿门:指茅坤,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②毛颖:毛笔。③端溪:一种名贵砚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手写出,虽或疏卤    疏卤:粗糙、轻率。

B. 虽其专专学为文章    专专:用心专一

C. 如庄农作大贾之饰    大贾:大师。

D. 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    艾:停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则有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 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赂秦而力亏

C. 鹿门其可以信我矣    吾其还也

D. 乃乘夜过此,不已急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宇宙间的绝好文字不应重在对文字的追求,也不应重在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变化转折,更应重在要使文章要有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

B. 作者认为,写文章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才是真本色。他将陶渊明与沈约两位诗人加以比较,评价前者本色远超后者。

C. 文章最后,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并期望有朝一日能读到他的文章,领会其中的用意所在。

D. 全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而议论则重在阐述作者自己的文章观,文中的两处“一笑”则流露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自信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雕 句 文 用 心 最 苦 而 立 说 最 严 者 无 如 沈 约 苦 却 一 生 精 力 使 人 读 其 诗 只 见 其 困 缚 龌 龊 满 卷 累 牍 竟 不 曾 道 出 一 两 句 好 话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2)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

下载Word版试题
《答茅鹿门①知县二·(明)唐顺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C   

4. 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5. (1)文人们无不谈论人性和命运,谈论治国之道,满纸光彩炫目,一切自然借助于儒家。

(2)从此以后茅先生再见到我的文章时,会说我是对文字追求精美的人呢,还是不对文字追求精美的人呢?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大贾”,结合“庄农”“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等分析,“大师”错误,应该译为巨商,大富商。句意:就像农夫戴上大商人的装饰。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连词,却;副词,或许。B项,连词,却;连词,因而。C项,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助词,表婉商,还是。D项,均是副词,竟然。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错误。结合“欲待秋冬间病体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此后便得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而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等分析,不是真的祝愿,而是语含对茅鹿门先生的文章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只是学习古人的隐隐嘲讽。故选C。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者”,……的人,“无如”,没有比得上,结合句意分析,“无”前面需要断开;结合“其诗”“其”分析,“只见”前面应该断开;“竟”,副词,竟然,和前面内容应该断开。其他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即可。句意:那些雕琢句子和文字、用心最苦并且创立学说最严谨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沈约,苦苦花费了一生的精力,让人读他的诗,(但是)只能看见他的种种限制和狭小气量,整本书全部文字,竟然没有说出一两句好话。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语”,谈论;“性命”,人性和命运(古今异义词);“治道”,指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炫然”,光彩耀眼貌;“托”,借助;“于”,介词,引出对象。(2)“此”,代词,这;“更”,再、又;“之”,助词,的;“其……耶”,相当于“是……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工”,精、精巧;“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状语后置句);“非……耶”,相当于“不是……呢”。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深读茅坤先生的文章,以及先生跟人论述文章的书信,觉得先生的方法,跟我的心中所想颇有吻合之处。虽然中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朝一日应当可以自行化解,在此无需多说了。

至于茅先生对于我原本是一个追求文字精美的人,却从不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的做法所表示的怀疑,这里却要作一下说明。茅先生看到的我,大概是以前的我,而未曾见到那个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的我吧?我怎么会是一个欺骗你茅先生的人呢!我从不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的原因,并不是要抹杀一切(精美的文字),认为文字绝对不值得追求。虽然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奇正转折,自有专门的师承法则;至于要切中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那么如果不是洗净原有心性、超然物外、具有如古人今人一样独到见解的人,是不足以跟他谈论这点的。现在有这样两人:其中一人心地超凡脱俗,即使没有拿着纸笔诵读吟咏,学写文章,只是直抒胸臆,随手写出,虽然有的地方粗疏轻率,但是绝对没有人世间的粗俗迂腐习气,那便是宇宙间的一种绝好文字;另一人却还是红尘中人,他虽然用心专一学习写作文章,他对于所谓的文章的规则布局,那是全都学到家了,但是翻来覆去,始终不过是这么几句老妇人嘴上常说的话语,要寻求他的所谓的真精神和千年不会磨灭的识见,那是绝对没有的,那么,他的文章虽然精美,却仍不免是下乘之作。就拿写诗来作说明,陶渊明从未雕琢句子和文字,只是随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的本色高尚。自从有诗以来,那些雕琢句子和文字、用心最苦并且创立学说最严谨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沈约,苦苦花费了一生的精力,让人读他的诗,(但是)只能看见他的种种限制和狭小气量,整本书全部文字,竟然没有说出一两句好话。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本色低下的缘故。本色低下,文章自然不能精美,更何况那些不是他本色的作品呢!

秦汉以前,儒家学者有儒家的本色,他们所说的,都是他们的本色。因此他们的精神灌注在文章之中,因而他们的文章就能不泯灭于世上。唐宋以来,文人们无不谈论人性和命运,谈论治国之道,满纸光彩炫目,一切自然借助于儒家。但是如果不是他们有很深的道德和学识素养,不是真有一种千古不可磨灭的见识,而是像影子和回声一样附合甚至抄袭前人说法,藏头取尾,就像农夫戴上大商人的装饰,虽然极力装模作样,但还是丑态毕露。因此文章中精神空虚,因而他们的文章不久也就被湮没废弃了。后代的文人,打算用建立学说来打算使自己不朽的人,可以知道自己应该用心的方面了。

既然这样,那么我不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的做法,其实是把追求文字的精美告诉他人啊,茅先生该可以相信我了吧。如今又畅谈到这个程度,我错了,我错了!从此以后茅先生再见到我的文章时,会说我是对文字求精美的人呢,还是不对文字求精美的人呢?茅先生自然应当是了解我的,在此一笑。

茅先生东归以后,我正想等使臣西上时获得一个见面的机会,倾吐十年来心事;你却乘夜经过这里,不太急促了吗?我三年中积攒下二十多篇文章,先前已经向你许下过诺言,不能违背约定。想等秋冬时病体略有康复,全部修改一下,再不敢计较文字是精美还是拙劣,只是了却旧债。此后便须烧了毛笔,碎了端砚,浑然无知地做一个不识字的人了。而茅先生的文章正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正无止境。有朝一日我若能得而一看,我这八十多岁老翁还能看出其中的用意所在吗?再附上我的一笑。

录入时间:2021-04-20 09: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