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 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名词用作动词,设置陷阱。

1. 下面各句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C. 问国之大禁              禁:禁止。

D. 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2. 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 树之以桑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若是大乎              ②吾还也

B.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则方四十里为阱

C.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        ②顷之未,太子迟之

D. ①于传有                ②邻国民不加少

4. 下列对第一段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 孟子认为,让百姓在住宅场地上栽种桑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 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 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5. 翻译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下载Word版试题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B    4. B   

5.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

(2)那么这方圆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C项解释错误,“问国之大禁”中“禁”为名词,“禁令”。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了解文言句式的分类,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了解每种句式的特点,重点是倒装句式。倒装句包含了: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要细心比对把握特征。A、B、C三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其”,第一个是代词它,第二个是商量语气词“还是”;B项,“是”均为代词,这,这样;C项,“发”,第一个“发”是“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第二个“发”是出发;D项“之”,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庠序,学校教育;申,反复讲;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负戴,身上背着,头上顶着。“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两句都是介词短语后置句。(2)方,方圆;阱,陷阱。“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介词短语后置句。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参考译文:

(一)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二)

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宣王说:“我的园林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国都郊区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这方圆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录入时间:2021-04-20 09: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