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吴言生》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三教融合,滥觞汉魏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热于宋代,至明代达到高峰。中国历史上,三教之间一直有争论,一直有融合。在争论中融合,在融合中争论。本文采取三教融合的表述,而不采用“三教合一"的表述,是因为三教一直在融合中保持着个性,三教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真正地“合一”。如果三教真正地“合一",就不可能各美其美,而成了儒非儒,佛非佛,道非道。三教在斗争和融合中始终保持着个性和特质,在融合中保持着张力,在不失各自特性的同时又能吸纳对方的长处,在各美其美的同时又能美美与共,这才是三教融合的妙谛。

佛教和儒道教在各自发展传播的过程中,都努力汲取对方的精华,融合互生。这种融合有三个维度:一是社会伦理方面的融合,二是学术观念上的融合,三是宗教实践上的融合。佛教与儒教在社会伦理上的融合,表现为佛教吸纳儒教观念,消弥了“不孝”“不忠”的责难,而主张佛门的忠孝;佛教与儒道教在学术理论上的融合,表现为三教都充分认识到心性的作用,强调三教同源于一心、初心、善心;佛教与儒道教在宗教实践上的融合,表现为三教都导人向善,主张普度众生、仁者爱人、仙道贵生。

在佛教与儒道的融合过程,三教同源的观念一直存在,这就在源头上为三教的融合找到了理论基础。三教圣人都一致指出,三教的源头,就是心性的源头。明朝吏部尚书陆光祖向王龙溪问三家之学时,龙溪回答他说,佛氏重“明心见性”,道家重“修心炼性”,儒家则重“存心性”三教工夫皆用于“心”。 只是因为情境的差异,导致“心”发挥了三种不同的功能。 蕅益智旭进一步指出,三教之“道”之所以相同,是由于三教之“心”相同:“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苟无自心,三教俱无;苟昧自心,三教俱昧。” 而此“心” 非他,乃是仁民爱物之心:“ 三教深浅,未暇辨也,而仁民爱物之心则同。”在具体运用层面,儒家以此心来“保民”,佛家以此心来“度生”,道家以此心来“爱物”。

佛教和道教、儒教长期共存,互相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瑰美景现。这在观音形象的演变、大足石刻的雕像中表现得尤为特出。观音菩萨既是佛教的菩萨,也是道教的神仙慈航真人,又是儒家的孝顺女儿;大足石刻既有缤纷多彩的佛菩萨造像,也有佛教与儒家融合的孝道的造像,有儒家的石经、道教的诸神,还有将三身佛、孔子、老子堂而皇之供列在一起的佛龛,以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教融合的思潮。

(选自吴言生《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用“三教融合”的表述符合三教一直在融合中保持着各自个性的事实。

B. 三教同源的观念是三教能够融合的理论基础,这“源”就是心性的源头。

C. 三教在社会伦理、学术理论和宗教实践方面的主张是一致的,都导人向善。

D. 三教同有“仁民爱物之心”,只是在具体运用层面上表现为不同的侧重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以三教合一若能成立就不可能各关其美的推断来证明“融合”一词表述的准确。

B. 第三段引用两位古人的言论是为了说明三教圣人都认为三教同源,工夫皆用于心。

C. 尾段运用例证法,以观音形象的演变和大足石刻雕像说明三教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D. 文章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与道教、儒教的融合来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教之间只有各美其美同时又能美美与共,才能避免彼此争论、斗争,走向融合。

B. 佛教早期曾给人留下“不忠”“不孝”的责难,吸纳儒教观念后这种状况得到改变。

C. 佛教吸纳儒教观点才被儒教文化圈接受,表明不同文化应彼此尊重,接受对方。

D. 三教融合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下载Word版试题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美美与共·吴言生》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三教在社会伦理、学术理论和宗教实践方面的主张是一致的,都导人向善”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佛教与儒教在社会伦理上的融合,表现为佛教吸纳儒教观念,消弥了“不孝”“不忠”的责难,而主张佛门的忠孝;佛教与儒道教在学术理论上的融合,表现为三教都充分认识到心性的作用,强调三教同源于一心、初心、善心;佛教与儒道教在宗教实践上的融合,表现为三教都导人向善,主张普度众生、仁者爱人、仙道贵生”。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以观音形象的演变和大足石刻雕像说明三教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错误,曲解了文意,原文是为了论证 “佛教和道教、儒教长期共存,互相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瑰美景现”。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只有各美其美同时又能美美与共,才能避免彼此争论、斗争,走向融合”错误,曲解了文意,原文是说“三教在斗争和融合中始终保持着个性和特质,在融合中保持着张力,在不失各自特性的同时又能吸纳对方的长处,在各美其美的同时又能美美与共,这才是三教融合的妙谛”;C项,“表明不同文化应彼此尊重,接受对方”错误,属于无中生有;D项,“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录入时间:2021-05-05 09: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