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诗缘情而绮靡”说论辩·张登勤》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学作品表现什么即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上,说诗者言志、言情、情志并举,诸派争执、攻讦数千年。先秦以来,儒家都主张“诗言志”,把诗视为政治道德的工具。孔子《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子路》亦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根本不把诗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对待。今文《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荀子.效儒篇》云:“诗言是其志也。”都强调了诗必须言志。

其实,细细检讨汉以前的“诗言志”论,“志”虽侧重指“思想、志向、抱负”等含意,但并未否定含有“情感”的意思,而且《礼记.乐记》明显地说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孔子虽也说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是以“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为前提的,“文”只是以“足言”为目的。虽然《礼记.乐记》和《诗大序》提到过“情”,但也是“志、情”并概,以“志”为主,强调要“发乎情,止乎理义”。

至两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控制着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五经》成为衡量一切文学作品的最高准则。在汉儒眼中,文学只不过是经学的驯顺奴仆而已。他们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要求诗歌创作比附经义,诗文载“道”。因而“志”远离“情”而偏于“道”、“义”。先秦乃至汉时的诗言志论者虽对诗的性质有所认识,将诗与其他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然而并未将诗视为纯文学,还未从文学欣赏、评论的角度,而只是从功利观点,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看待诗的。因此,诗文辞賦受到儒家思想的严重束缚。

随着抒情诗歌的发展,人们对诗歌的抒情特点愈加推重将“诗言志”说与“缘情”观统一起来,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趋于明确。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与文学观念的严重对立和尖锐斗争中,新的文学观念逐步形成。

建安时代,由曹氏父子提倡和实践,文学领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文学创作冲破了必须为“法度所正,经义所载”和“依五经以立义”的桎梏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的诗歌创作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云,“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赋由汉代铺排张扬的大賦转而发展成为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散文则自由通脱,或抒情,或议论,并都朝着抒情化、个性化、形式优美的方向发展。曹丕《典论.论文》指出,这一时期“文以气为主”,“辞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亦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学之后,诗歌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已经明确地为人们所认识。具有浓厚美学意义的文学创作论一陆机的《文赋》, 便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它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主张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彻底冲破了儒家传统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的藩篱,树立起“抒情化、个性化”的艺术旗帜,不仅集前人对诗歌本质的“吟咏情性”理论探索之大成,还对后世再经钟嵘、孔颖达、白居易、叶燮、王夫之诸家而最后形成的“文质并举、感物吟志情景交融”,追求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登勤《“诗缘情而绮靡”说论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以来,儒家对诗表现什么即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言志’占据主流。

B. 汉以前的“诗言志”论包含着“情”的成分,所以这也是“诗言情”论。

C. 汉儒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诗歌偏于“道”、“义”,丧失了“情”。

D. 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后,文学创作冲破了汉儒“依五经以立义”的桎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先秦以来儒家都强调诗必须言志。

B. 文章分析汉以前的“言志”论,注重“志”与“情”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C. 文章使用对比法论证建安时代文学朝着抒情化、个性化、形式优美的方向发展。

D. 对于“诗缘情”,文章梳理先秦以来对诗的本质的不同认识,最后阐述它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言志、言情、情志诸派虽争论数千年,但都是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并无优劣。

B. 新文学观念的逐步形成,是儒家的道德观与文学观念的对立和尖锐斗争的结果。

C.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人们只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看待它。

D. 《文赋》集前人对诗歌本质探索之大成,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下载Word版试题
《“诗缘情而绮靡”说论辩·张登勤》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B项, “汉以前的‘诗言志’论包含着‘情’的成分,所以这也是‘诗言情’论”,这句话是把“诗言志”和“诗言情”等同,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汉以前的‘诗言志’论,‘志’虽侧重指‘思想、志向、抱负’等含意,但并未否定含有‘情感’的意思但也是‘志、情’并概,以‘志’为主”,据此可知“诗言志”并不等于“诗言情”;C项,“汉儒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诗歌偏于‘道’、‘义’,丧失了‘情’”中“丧失了‘情’,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在汉儒眼中,文学只不过是经学的驯顺奴仆而已。他们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要求诗歌创作比附经义,诗文载“道”。因而“志”远离“情”而偏于‘道’、‘义’”,这句话是说“远离了情”,不等同于“丧失了情”;D项,“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后,文学创作冲破了汉儒‘依五经以立义’的桎梏”,不合逻辑,原文表述为“文学创作冲破了必须为‘法度所正,经义所载’和‘依五经以立义’”的桎梏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恰好与D项表述的顺序相反。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本题C项“对比法”错误,材料中第五段“曹丕《典论.论文》指出,这一时期‘文以气为 ’,‘辞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亦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只列举曹丕、刘勰的例子,没有进行对比,所以文中是举例法而不是对比法。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考生应先阅读全文,然后结合选项分析对比。本题C项,“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人们只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看待它”,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先秦乃至汉时的诗言志论者虽对诗的性质有所认识,将诗与其他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然而并未将诗视为纯文学,还未从文学欣赏、评论的角度,而只是从功利观点,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看待诗的”,材料中强调的是“先秦乃至汉时的诗言志论者”并非“所有的人”;此外原文强调 “从功利观点”和“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两个方面,C项也缺少限定性条件“从功利观点”。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

录入时间:2021-05-12 09: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