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融炼民族音乐语言·何占豪》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音乐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才会受国人喜欢,才会在世界乐坛中独树一帜。

尽管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但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为什么有的音乐作品和老百姓格格不入?因为没有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结合。乐器本身是工具,与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语言结合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一民族热爱的乐器。为什么《梁祝》人们一听就懂、一听就喜欢,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有句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正是因为《梁祝》浓郁的中国特色。

客观地说,我们的音乐技术曾一度落后,比如曾经没有完整的和声学、配器法。但这不等同于音乐语言的落后。恰恰相反,我们的民族音乐传统是一座富矿:这么丰富的民歌、这么浩瀚的戏曲音乐,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是富有音乐才能的中国老百姓缔造了这样的传统。

中国音乐是有自己风格的,我一直提倡外来的音乐形式要民族化,民族音乐要现代化。发展民族音乐,必须要看到外国近代音乐的先进技巧,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进而借鉴,将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则是指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族音乐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民族音乐只有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梁祝》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成功探索,自1959年首次公演,至今60年,依然被人们热爱。我们其实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后来创作了那么多新的交响乐作品,没有如此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一些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才华横溢,在现代音乐技法方面超越了我们老一辈,但可能过分强调现代音乐技巧,不够重视祖先留下的宝贵民族音乐,因而从他们笔下创作出来的音乐,老百姓不喜欢听、不感兴趣,觉得有距离感。

如何创作出为人民喜爱的音乐?一方面,我希望年轻人能好好学习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语言。技巧是为音乐语言服务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表达感情惯用的音乐语言,创作者不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老百姓就无法从作品中找到共鸣。一方面,决定音乐成败的不只是技巧高下,还有音乐的内容、语言和思想感情。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的核心是情。用美的音乐抒发感情,这份情自然产生打动人心的音。如果善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用心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灌注现代人的民族审美情趣,这样的作品自然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梁祝》之所以不仅深入华人的血脉,而且受到世界不同国家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质。

音乐的终审评委是人民群众。一部作品是不是经典,不是看它是否得了金奖银奖,而是看这个作品传播的面有多广、影响力有多久;中国音乐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才会受国人喜欢,才会在世界乐坛中独树一帜。

(摘编自何占豪《融炼民族音乐语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器这一外在工具与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语言长时间结合后,就会被此民族热爱。

B. 丰富的民歌、浩瀚的戏曲音乐,正是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音乐语言的富矿。

C. 外国近代音乐是先进的,我们要在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借鉴、改造。

D. 技巧服务音乐语言,创作者不认真学习传统的音乐语言,就无法使老百姓产生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立论,提出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中国音乐才会在世界乐坛中与众不同。

B. 作者以《梁祝》为例论证是外来形式与民族音乐技术的结合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C. 作者通过对比、举例论证,论证了外来形式要民族化、民族音乐要现代化的观点。

D. 文章分析了受国人喜欢的音乐类型,又探讨了创作这类音乐的途径,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说明艺术只要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就能让人产生共鸣。

B. 一些海归作品之所以不吸引人,是因为过分强调现代音乐技巧而无视民族音乐。

C. 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必然善用本民族音乐语言,用心表现当代人思想感情。

D. 某作品得了金奖,而传播面窄,影响力小,说明专业评委和人民评委标准总不一致。

下载Word版试题
《融炼民族音乐语言·何占豪》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C项,“外国近代音乐是先进的”偷換概念。原文只是说“必须要看到外国近代音乐的先进技巧”,并没有说外国近代音乐是先进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论证是外来形式与民族音乐技术的结合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错,根据原文“为什么《梁祝》人们一听就懂、一听就喜欢,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有句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正是因为《梁祝》浓郁的中国特色”,论证的应该是“民族内容”造就的“民族特色”。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说明艺术只要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就能让人产生共鸣”扩大范围。原文仅限于《梁祝》,选项扩大为所有艺术;原文为“华人”,选项扩大为“人”,“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B项,“是因为过分强调现代音乐技巧而无视民族音乐”错,原文是“但过分强调现代音乐技巧,不够重视祖先留下的宝贵民族音乐”。

D项,“总不一致”推断错误。原文是“音乐的终审评委是人民群众。一部作品是不是经典,不是看它是否得了金奖银奖,而是看这个作品传播的面有多广、影响力有多久”。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录入时间:2021-02-11 1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