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西溪的晴雨·郁达夫》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1.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 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表现出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 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 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E. 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2. 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跟随作者的游踪,感受作者笔下雨天西溪的野趣,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每空答题字数不超过15字)

游踪: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 → 车览沿山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  → 船上欣赏摇船少女

             ↓                   ↓                ↓                    ↓

野趣:感受到________  → 感受到 ____→感受西溪回环和秀美 → 感受到_________

3. 大志和小志就这篇游记的构思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

大志:本文只要写西溪的晴天景色和雨天景色就可以了,第一段写西湖景色不是离题了吗?我认为去掉该部分,文章主体——“西溪的晴雨”更突出。

小志:不,我认为该保留,                          

4. 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1)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2)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下载Word版试题
《西溪的晴雨·郁达夫》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D   

2. (1). 恐怖不安和清茶涤荡相映成趣;    (2). 景色空明青翠;    (3). (从留下)乘船赏景;    (4). 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3. ①将西湖湖光山色的整齐小巧与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进行对比,更突出西溪景色的够味儿;②表现众人对西溪景色的神往之情,使情感跌宕起伏,充满情趣;③引出下文对游览西溪的记叙。    

4. ⑴ 运用比喻(或通感)的手法,形象再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⑵运用夸张(或叠词)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令人荡气回肠。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B项,“表现出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不正确,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D项,分析不当,错在“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这个地方,其实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溪主要是写景状物,而晴日游西溪则是写人记事。

故选B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通读文章, 了解文章大意。文章第一自然段段交代了游西溪的原因;第二三段介绍了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下意识里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但是两杯清茶之后内心自然清净,故第①处横线可填:内心的恐怖和清茶的涤荡相映成趣。第四段坐车领略了沿山大道的景色,自是一派空明青翠,微雨朦胧,故第②处可填“空明青翠,微雨朦胧”。第⑤段描写从留下上船,所欣赏的特殊景致,感受它回环、古怪的秀美之色,故第三处③填:(从留下)乘船赏景;第六段描写在船上欣赏摇船的少女,故第④处感受竹西歌吹般的闲情;第七段弹指楼上做好评;第八九段略写了晴天西溪的景色。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精巧的构思,品味作者行文匠心的能力。题干是两个人物的对话,引出对文章第一自然段构思的探讨。大志认为第一段写西湖景色离题了,应去掉该部分,从而突出文章主体——“西溪的晴雨”。小志的回答,从题干给定的语境来看,他是不同意大志的观点,认为应该保留第一自然段。因为:文章第一段写西湖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游西溪的原因;写西湖“太整齐,太巧,不够味儿”是为了衬托出后文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更能突出体现西溪的景色之美,也为突出了一行人游西溪时情感的跌宕起伏做了铺垫。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妙处),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本题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的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第(1)“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这个句子描摹的其实摇橹的少女姿态和动作,“大”“圆”“曲”是外在的特点,是人的视觉,而好似“进行软调”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这其实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用传神笔法形象地再现了摇橹少女姿态的优美动人,令人神往。第(2)句“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这句话前面的语境是:从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画线句是描绘的是见到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的景致之后的感受和体味。“飘飘然”“浑浑然”都是形容词的叠用,大意是飘悠悠、乐淘淘,陶醉奇迹,其乐无穷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西溪的晴明浩荡的喜爱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录入时间:2021-02-11 1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