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红楼梦的人物解读》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没有成为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特征二:美,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特征三:美,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已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以至于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统、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B. 材料一中认为红楼女子之美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中提到,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也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其有害。

D. 材料三,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以此做为宝钗不“奸”的理由。

2.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薛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3. 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薛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下载Word版试题
《红楼梦的人物解读》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3.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的复杂主要有四点:①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反观林冲之前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②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侧面传达出林冲这一性格特征,当他得知陆谦、言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③救弱济贫的快义气概。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负官污史。他对下层百姓具有隐之心,是一个有义感的将官。④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先将草屋里火炭盖了;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恰恰体现出人性的复杂,使得人物更真实生动;这也是作者创作的一种手法,林冲有谨慎甚至懦弱的一面,最后还是被逼上梁山,这样写能更好的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A项,“班姑”是指班昭,班固的妹妹。B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无中生有,材料一分别解释了任情美和中和美,并分别列举了典型人物,并未说“都兼具”。D项,“而不是讨好人”说法绝对,原文说“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可见本项表达过于绝对。故答案为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材料三阐述的正是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因此答题区间在材料三;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据材料一鲁迅先生的话“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可知曹雪芹的创作原则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这是造成对宝钗评价复杂的原因之一。据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读者立场不同,对人物的解读也不同;据材料三“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可知,读者的先入为主也会影响对人物的解读。据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可知作者的创作手法也是造成对薛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重要原因。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某种特色做深度思考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文本中的这一特色有准确、深入的认识;其次,能由此及彼,由文本延伸到其他领域,对这一特色做深入分析、思考。解答时要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答,先写观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总结。本题要求从四大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阐述对人物复杂性的理解。可以选择一个最熟悉的人物,用具体事件解释他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然后对人物复杂性的意义进行阐述。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录入时间:2021-02-20 09: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