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苏轼的另一面·李泽厚》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的另一面

李泽厚

苏轼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新的质变点,这就是苏轼的意义。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抱负满怀、遵守儒家思想的,与无数士大夫均无不同。但,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的“遺世”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结,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残杀的恐惧哀伤,也不是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想解脱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苏词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这首小词后,“桂冠服江边,孝舟长啸去矣。那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鼻新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署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人生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正是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这里没有屈原的忧愤,没有李白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更不像韩愈的盛气凌人。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的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奔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娇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提到某种透初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不要富责,不合流俗,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坊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他的身上有许多和一般土大夫一样的性格特征

B. 被政治和社会重重包裹着的人生,常有许多苦恼和矛盾,苏就是这样的鲜明化身。

C. 苏轼在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通世”“退隐”“归田”等,只是文人的一种特有心绪。

D. 苏轼对整个人生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显得根消极。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诗文中的人生空漠之感,弥漫成诗人无法解脱而又想解脱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B. 苏轼对人生有着深切的理解,人世大罗网根本逃不掉,只能既尊奉儒家又出入于佛老之中。

C. 特别的忧愤,特别的豪诚,特别的明朗,特别的孤峭,特别的盛气凌人,都不是苏轼人生。

D. 苏轼开创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影响着元画、元曲、明中叶后的浪漫主义思潮及朱熹思想。

3.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一般士大夫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下载Word版试题
《苏轼的另一面·李泽厚》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D

3. 与一般士大夫一样,忠君爱国、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整个人生中既想进取又想退隐,玄思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能随遇而安地“乐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并仔细阅读,接着选项进行深度比对。本题D项,“苏轼对整个人生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显得很消极”是对苏轼的误读。纵观苏轼的一生,虽然仕途失意,但是他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从他的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及“鬓微霜,又何妨”等可看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他面对失意和挫折是旷达乐观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本题D项,“苏轼开创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影响着元画、元曲、明中叶后的浪漫主义思潮及朱熹思想”的表述中,错在苏轼开创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并没有影响到“朱熹”。从原文“但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看出朱熹和苏轼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观点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需要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要求梳理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一般士大夫的异同点。必须要弄清楚,该题有两个问: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抱负满怀、遵守儒家思想的,与无数士大夫均无不同”可归纳出他和其他士大夫的共同点。而从“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的“遗世”更深刻更沉重” 以及“这里没有屈原的忧愤,没有李白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诮,更不像韩愈的盛气凌人”等语句可看出苏轼的特立独行和其他士大夫的区别。苏轼内心是矛盾的,他把中晚唐开端的进取与退隐的双重心理发展到新的质变点,这正是他的个性魅力所在。他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和朱熹的迥乎不同,也是独特的地方。综合以上分析,简要概括即可。

录入时间:2021-02-20 09: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