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故乡的胡同·史铁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⑦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994年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 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C. 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

D. 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2. 从全文看,作者在第⑧段中提到的“珍贵的以往”主要包括六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请选择其中四个生活场景作概括,每个场景不超过15个字。

3. 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的胡同”有什么关系。

下载Word版试题
《故乡的胡同·史铁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典型场景:(1)我在胡同里看太阳望母归(我在胡同里蹒跚起步);(2)我出生在胡同的医院里(奶奶带我走过胡同去看病);(3)母亲把我送进了胡同里的幼儿园;(4)胡同里时时响起诵经声和钟声(胡同里的诵经声和钟声伴我长大);(5)我在学堂读书心灵受到摧残;(6)残疾后我在胡同找到第一份工作。   

3. 作者的人生故事都以“胡同”为背景,作者的成长和命运与“胡同”的漫展融合在一起,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经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 “胡同”“密如罗网”,似乎暗示着自身的宿命, “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弯弯”,意味着命运的坎坷不平。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分析错误,这句话主要表明作者身残之后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人生的无常和偶然;

C项,“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分析错误,作者对胡同怀着爱恋之情,没有抱怨之意;

D项,“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分析错误,结构不是总分总,第一段与下文构成的是并列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概括场景一般需要抓住何时、何人、何地、何事、结果如何等要素进行。

作者在第⑧段中提到的“珍贵的以往”六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分别是:

第①段,第一个场景,男孩在胡同里看太阳,问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可以概括为:我在胡同里看太阳望母归。

第②段,第二个场景,“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奶奶“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可概括为:我出生在胡同的医院里。

第④段,第三个场景,“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可概括为:母亲把我送进了胡同里的幼儿园。

第⑤段,第四个场景,“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可概括为:胡同里的诵经声和钟声伴我长大。

第⑥段,第五个场景,“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可概括为:我在学堂读书心灵受到摧残。

第⑦段,第六个场景,“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可概括为:残疾后我在胡同找到第一份工作。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然后结合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分析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本题,“密如罗网的胡同”与作者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在胡同的医院里出生,在胡同里上的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在胡同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作者的成长和命运与胡同的漫展融合在一起了,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经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作者在胡同里仰望太阳,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在胡同学校里受到霸道男生的欺负,以及在胡同里得到和失去的爱,这些命运的坎坷,与“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弯弯”密不可分,“密如罗网的胡同”似乎暗示着自身的宿命。

【点睛】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录入时间:2021-02-25 09: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