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肖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会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②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③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④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等几种情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D.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B.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C. 唐代请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未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下载Word版试题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肖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说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错,原文是“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可知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B项,因果不成立,原文是“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C项,逻辑混乱,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不周全,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录入时间:2021-02-28 1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