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⑦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⑧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⑨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⑩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⑪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1.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 ③①②⑤④⑥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③⑤①⑥②④        D. ③④②⑤①⑥

2. 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联系上下文,第⑧段中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

4. 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5. 结合你个人的阅读经验,举例阐述“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现象。(不超过80字)

下载Word版试题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作家写作中可以被用来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 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3. 证明中国学者有厚古薄今的审美习俗(或审美上喜欢“向后看”)而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嘲笑。   

4. B   

5.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一生穷困潦倒,未能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此题型有语句排序、补写衔接句等。语句排序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上下文的顺序照应、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语段的整体内容,即人们审美上偏旧不偏新。其次就是要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横线前是观点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孤掌难鸣,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一呼百诺;横线后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横线上所给出的句群是举例论证。③句摆出例子,⑤句的主语应该是“新派人物夏瑜”,故③⑤应组合在一起;⑥句“随之”的“之”指代①句的内容,故①⑥应组合在一起;④句的主语应该是②句省掉的主语“新派人物”,故②④应组合在一起。综合以上分析,保持话题一致,句意连贯,所排顺序就是③⑤①⑥②④,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语境意义,即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出来的意义,一般回归原文语境理解,并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特别注意词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和临时义。

本题“矿藏”是比喻义,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根据语境提示,答题区域在第④段,即“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提取要点归纳,便可知“矿藏”的含义是“知识分子身上可用来嘲笑的缺点和弱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对论证知识的深度把握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论证的必备知识,阅读文本时注意弄清论题、中心论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统辖的论据,论证方法的类型。

本题要求分析论据“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论证的观点,从原文段落来看,指向的具体区域是“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提取语句主干和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首先仔细阅读各个选项,理解选项含义,然后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辨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这就是常说的“比对法”。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比照辨析时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四个选项,A比对的区域是第⑥段,B比对的区域是第⑦段开头,C比对的区域是第⑤段,D比对的区域是第④段。其中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表达的是从孔孟开始形成了“以过去否定现实”的定势,并非“自古就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论证能力,兼考名著阅读能力。此类试题先列举出名著中的人物,然后论述该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被作品拿来“开涮”。

示例

《一件小事》中的“我”:“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脾气坏,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人力车夫”,思想低微、武断。在人力车夫的救助老妇人的行动中,“我”看到生活的希望和获得改造自己力量。

【点睛】语句连贯要求

1、保持话题一致。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2、保持结构、句式一致。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3、保持顺序的合理。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4、保持氛围(意境)的协调。选用句式或所给语段一般有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热情奔放,或悲凉伤感,或明丽愉悦,或冷落萧条。感情上或喜或悲,态度上有褒有贬。

解题时,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情调和氛围,注意保持选项中的景物及其特征与语段中所提到的景物及其特征的协调性。

录入时间:2021-03-01 09: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