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王永波》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多姿多样的面貌。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令人诧异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晋代左思《蜀都赋》称赞道:“蔚若相如,皦若君平。王褒韡晔而秀发,杨雄含章而挺生。”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甘泉赋》,其文风影响后世的辞赋创作,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仅少数旅蜀诗人如张载、左思有些描写蜀中山水与风物的诗歌。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其他如李颀、张素卿、仲子陵、薛涛等,都以诗歌擅名。五代时期四川为地方势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花间集》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花间词派影响后世词曲创作。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文学的发展分为三盛二衰几个阶段。据文献统计,汉代巴蜀作家约有40位,唐代约有80位,宋代约有400位,且这些作家中名家不乏其人,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魏晋和元代,巴蜀文坛显得略微沉寂,几乎没有知名作家。出现巴蜀文坛盛衰周期的原因有多种。汉、唐,宋三朝是中国封建时代发展的晶盛期,也是巴蜀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与全国同步,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蜀文学历史悠久,自西汉发展起来,未经历酝酿期,即掀起奇迹般的文学高潮。

B. 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是由于该时期对文官的优待以及所施行的崇文轻武政策。

C. 南朝时蜀中无知名作家,元代时巴蜀文坛显得有些沉寂,几乎也没有知名作家。

D. 汉代、唐代、宋代的巴蜀作家呈现递增趋势,且不少名家在当时的文坛举足轻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引用晋代左思的《蜀都赋》称赞了西汉时巴蜀文学的代表作家蜀中四贤。

B. 第三段列举了李白、杜甫、李颀、张素卿等诗人,展现了唐代巴蜀文学的兴盛。

C. 第五段总结了巴蜀文学三盛二衰的发展阶段,并分别阐释了兴盛与沉寂的原因。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巴蜀地区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生长于蜀,二十四岁方离开,其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

B. 五代时期蜀地文学创作兴盛,花间词派影响后世,他们都活跃在五代十国的后蜀。

C. 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骤减,是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

D. 汉、唐、宋三朝是巴蜀文学创作的三个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和全国同步。

下载Word版试题
《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王永波》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原因概括不全,巴蜀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还有“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无中生有,第五段只分析了汉、唐、宋兴盛的原因,没有分析魏晋和元代沉寂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张冠李戴,是杜甫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

B项,说法绝对,原文是“《花间集》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

C项,以偏概全,元代到清代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还有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

故选D。

【点睛】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录入时间:2021-03-06 09: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