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麦香·郭凯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香

郭凯冰

东方天际的一点亮还没有出来,父亲已经窸窸索索起床了。

母亲朦胧中翻个身,眼睛都没睁开:“早起来干啥?”

父亲回一句:“睡不着!”

村子还睡着。

昨天一个晌午,田里就变得苍黄。父亲站在村口,嗅觉因了眼前的朦胧而异常灵敏。在微明的清光里,田野里成熟的麦香浓郁醇厚,让父亲突然感觉胸腔里满满的。

十八岁那年,饥荒逼迫着他走向离村子十几里远的河滩寻找野菜。

一阵风带来一丝久违的气息!父亲愣了,这是一种什么香味呢,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猛然,父亲拔腿向前跑去。

小撮麦子,长在河滩里!苍黄的成熟的麦子,骄傲地站立在碧绿的野草和杂乱的坟头间。

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个麦穗,咀嚼了大半夜。

如今六十五岁,在微明的清光里走向河滩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

父亲在地头蹲下,拿出儿子给他的纸烟抽起来。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

儿子,真不错,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

父亲不喜欢弯腰割麦,他蹲着。身子跟麦棵子一般高,麦穗就在他的鼻尖前方,浓浓的成熟的气息把鼻腔灌得满满的,父亲忍不住打了一个香香的喷嚏。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割了两个钟头,身后躺下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码在草绳上。父亲回头看看,把镰刀插进地里,开始捆麦。不一会,身后就有了一溜一般大小的麦个子。

太阳升高了,父亲感到了太阳的灼热。他站起身,眯着眼向河对岸望去。那里一片炫目的苍黄,让他想起村里四十年前的大丰收。他带着队上的小伙子们,一个晌午,就把河滩里十几亩麦子收割完了。对岸,也有一队收麦的人,队伍里的母亲,被父亲的利索劲吸引了父亲突然冲动地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加快了镰刀的挥舞。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整整齐齐地倒在新鲜白亮的麦茬上,而汗珠,也在父亲的后背和脸上欢快地流淌。成熟的麦腥味和着干燥的土腥味,田里的气息更浓了……

母亲送午饭来了:“你咋像个小青年啦!自从有了儿子,你就没光过膀子,今天你是发疯了!”母亲的嗔怪里含着欢喜,父亲这几个月,从来没有这么酣畅过。她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公社里那个“割麦突击手”的影子。

父亲拿几个麦个子,做成一个舒服的麦床躺下:“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要那样,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

母亲恼了:“你个榆木疙瘩。儿子孝顺你,你不知道好歹,难道你儿子给你买了房子,就是接你去等死的?你个老不死!”骂完了的母亲大概觉得自己的话有意思,哈哈笑了。父亲也跟着“嘿嘿”笑。

午后,母亲没有听从父亲的催促回家,她想最后捆一次麦子;父亲在麦床上满满的睡了一觉,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直到天黑透最后几垄才被放倒。他们直起腰,站在地头,默默的看着自家的麦田。也许,还望着所有的麦田。

昏黄的月亮升起来,母亲“嗤”一下笑出声。父亲诧异地看看母亲,也笑了。结婚第三年的那个麦收前夕,母亲夜里陪父亲来河滩给生产队看护麦子,月光下的麦田泛着光,散发着成熟的香味。在河里洗过澡的父母被成熟的麦香点燃,久盼不来的孩子竟然就在那个夜晚来临了……

“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

要是前些日子,她早就要骂死老头子了。今天,在月光下凝视着麦田的母亲没有反驳,轻轻地应一声:“嗯。”

夜,有了凉意。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在清亮的月光里走着,在浓浓的麦香里走着……

(选自《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02月)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近来几个月抽烟厉害,是因为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表明了父亲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B. 通过父亲与母亲的对话、神态描写,暗示出父母恩爱,家庭关系和谐,夫妻之间充满温情与包容。

C. 小说的时间刻度遵循农耕文明的尺度,以环境描写来表明时间的推移,烘托意境,渲染乡土情调。

D. 小说仅仅聚焦了父亲一天的劳动,但却辐射到父亲的一生,这种构思使得小说意蕴丰富,充满张力。

2. 父亲曾经是“割麦突击手”,但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这样写有何用意?

3. “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这句话,既是理解“父亲”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麦香·郭凯冰》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①强调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他把割麦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

②通过对比,表明父亲对麦田、土地的留恋。   

3. 父亲层面:父亲认为进城就是“等死”,表明他固执朴实,热爱土地,对土地饱含眷念的深情。主旨层面:①暗示了农民的精神需要。“父亲”象征千千万万中国劳动人民,他们长于土地,视土地为生命。②小说提出了农民与土地分离后如何保持生命活力的问题,这句话不仅是父亲的疑问,也蕴含作者对现实的叩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是因为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错,文中“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个麦穗,咀嚼了大半夜。如今六十五岁,在微明的清光里走向河滩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知麦穗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后文多次回忆关于麦田的故事,比如父亲母亲的爱情和麦田有关,孩子的得来也和麦田有关,文中父亲的话“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可看出父亲对土地和麦田的不舍;文中“儿子,真不错,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知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文中“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的“商量”“乞求和难过”其实是不想伤害了儿子,所以这几个月父亲抽烟厉害是因为他内心纠结:既理解儿子对自己的孝顺,又不舍土地和麦田。故选A项。

【2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答题模式为:某某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本题中,问“父亲曾经是“割麦突击手”,但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有何用意,文中“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可看出父亲不仅仅是割麦,“缓慢而富有韵律”说明父亲把割麦的过程当成一种享受,原因在于儿子在城里给父亲买了房,搬到城里就没有机会再割麦了;前文说到父亲是割麦能手应该是割得很快,在此处“缓慢而富有韵律”正好与之形成对比,结合后文““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写出了父亲对麦田和土地的留恋。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小说的主人公,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内容、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阐明理由。本题中,“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通过语言描写可看出父亲说话直白,符合父亲农民的身份特点,耿直固执,过惯了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认为农民离开了土地就活不了,从文中父亲花一天时间割了半天就能割完的麦子以及乞求母亲和儿子商量,“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这一细节交代,都可以看出父亲热爱土地,舍不得离开,是土地为生命。从主旨上看,“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这一问,问出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离开了土地将怎样活着?文中父亲同样问“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其实道出了农民只有在种地时才觉得生活有奔头有劲,不割麦不流汗,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这就值得思考当农民与土地分离后将怎样保持生命活力的问题,其实也是作者内心写作的目的。

录入时间:2021-03-07 09: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