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周振鹤》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往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此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无论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

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对孤立,但数千年来仍然与东西洋都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过程简直是不露痕迹。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第二特点是要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是貌似西化而实为“华化”,只是将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本土化为中国模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因此而产生“冲击—反应”的模式——而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或者可称之为“有变乃恒”。

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就说十分清楚,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书不如抄书。自认述而不作的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提倡著书不如抄书的是清代实学的开山祖,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大人物,但却都认为自己毫无创新,仅只沿袭成说而已。他们的思想或许表明了中国文化寓变于不变之中的特点。

(选自周振鹤《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若没有发展,只能或成陈迹,或蜕为另外的文化。

B. 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变”。

C. 中国文化中的“道”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

D. “华化”是变人为己,将外来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同化为中国模样的状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提出中国文化变与不变的论题,再逐层分析,最后点明变迁的基本方式并总结。

B. 文章第二段例举了孔子和曾国藩的感叹,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变的特点。

C. 文章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变迁特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 与偏向于“传承”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也未蜕化变质,源于中国人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

B. 文中有关文化变迁的观点,作者与他人表述不同,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视角与取向相关。

C. 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不会据此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D. “述而不作”倡导者是儒家创始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

下载Word版试题
《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周振鹤》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错误。结合“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分析可知,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是深层的心态文化的具体表现,而非心态文化本身。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结合文本第二、三节内容分析,未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推断不当,“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不当,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应该是“变其可变,不变其不可变”。B项,推断正确,观点不同,源于学术视角与取向不同。C项,“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推断不当,费正清模式的提出,与中国受外来影响有关,但不是出于“忽视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中国也重视外来文化影响。D项,“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推断不当,“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中”与“述而不作”是孔子同一层面的观点,且“变于不变”是作者对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特点之间关系的推断,不能将二者抽取、割裂成给读者带来的启示。故选B。

录入时间:2021-03-14 09: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