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2003课标版《第10课鸦片战争》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鸦片战争》一课在初中已经学过,并且对于该课的知识点也很熟悉。但学生对于这场战争的称谓只知道“鸦片战争”,而对于“通商战争”、“礼仪战争”这样的称谓基本不了解。同时,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具有的简单化一,对于历史问题缺少思考,只知历史知识,而无历史思维的学习现状。所以,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巧妙的把对于这场战争的多元称谓设计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并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通过对“1840年中英战争”名称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对这场战争爆发原因的多元解释,进而理解由于历史叙述者在其阶级立场、价值观念、史料多少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对历史的解释不同;

通过分析清政府应对鸦片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失败原因;4.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5.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反思当今社会应如何避免鸦片战争历史悲剧的重演;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多元称谓的理解;

2.教学难点:影响历史叙述形成不同历史解释的因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合作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鸦片战争一课,在课下的预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通过你们的导学案也看到了些问题。比如说:(读出来),这些问题特别好,今天我们争取在课上把这些问题解决一下。还有些问题我个人觉得对于咱们中学生来说特别有研究价值,比如.......,这些同学可以在课下和老师一起探讨一下。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中的第10课《鸦片战争》。

二、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多元称谓

1.“鸦片战争”称谓的由来

教师设问:对于这一课同学们初中都学习过,而且同学们在课下也都做了预习,那我们请同学来回答我一个问题:“这次战争为什么被称为“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对于《鸦片战争》这一课,对广大中学生或者说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他们或多或少的都能知道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这个问题,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基本是可以回答出来的。通过这样的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自己说,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二是,让学生思考一下对于“鸦片战争”这个名称的定义的原因。)

这个问题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基本都可以回答出来,而且可以说出都是按这样的逻辑体系来回答的——鸦片的走私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林则徐的虎门硝烟给了英国队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所以我们中国把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这是目前学生现有的理解或者说通过其教材的自己学习而能够得出的历史解释,对于这一的称谓,老师只需要简单的引导和分析,因为这是学生已经储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笔者接下来紧跟着提出一个问题。

教师设问:那对于这场战争我们还能有其他的称谓吗?

(设计意图: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名称已经根深蒂固的记忆住了“鸦片战争”。而此时老师的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或者说好奇心——对于这场战争我们还能有其他的称谓吗?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真正学习就开始了。)

2.“通商战争”的称谓由来

教师设问: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们要从1793年说起,这一年对于当时中国的乾隆皇帝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是他的83岁大寿,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要在这一年来接受他所谓的万邦来朝,恭祝他的寿辰。也就是在这一年,英国派出了以马嘎尔尼为代表的使团来到中国,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使节觐见时的场景。使节来华自然会带国书,那在这份国书中,英国表达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朗读一下。

材料一: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编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教师设问:英国在“国书”中向清朝提出了哪些要求?

教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