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下载详情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新课标教案下载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新课标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第二单元讲述的这个时期,起始于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军阀混战,形成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第一,这期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由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主导局势,形成比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国家呈现分裂状态;第二,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南方,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这种分裂状态未能继续,继起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了统一全国的功业,形成了“贞观之治”那样的开明政治局面。正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取长补短,推动了唐朝鼎盛局面的出现: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创新,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展,文学艺术达到高峰,民族往来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这些深层的历史关联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的。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农民起义,形成五代十国,这是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 2.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课标要求、教学方式简介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隋唐大一统盛世局面出现和唐朝民族融合;民族大融合、盛世局面出现和第8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互为因果关系。同时。它们又为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制度演进。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本课将采用主题与史料研习式教学模式,教学围绕主题与史料展开,并对内容做调整。

学习主题一:选官制度

学习主题二:三省六部制度

学习主题三:赋税制度 3. 教材立意、内容梳理及逻辑分析、重点、难点

本课的立意和主题:通过了解隋唐的制度构建,认识制度的变化和创新点;通过学生对中国制度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本课内容梳理:第一目,选官制度。首先,教材从制度沿革的角度介绍了曹魏九品中正制度、隋朝分科考试到唐朝的科举的完善。最后,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影响。

第二目,三省六部制。教材首先介绍了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然后分析了它的影响。

第三目, 赋税制度。教材首先介绍了赋税制度的沿革,然后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在内容的逻辑上,制度发展与创新,主要着眼于解决前代的问题,基于时代的变化。

教学重点:挖掘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点。

教学难点:捋清制度沿革,分析变革背景及影响。 4. 学习者分析

初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涉及不多,学生知识有缺陷。高中要用1课时学习这部分内容,且概念很多。高中学生的学习侧重点到底放在哪呢?高一是为高考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史料研习及历史思辨能力培养方面较妥一些。 5. 学习目标设计

结合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制度架构、运作程序及影响

(3)了解隋、唐的赋税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4)评价这一时期的制度发展与创新

(5)培养史料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社会发展与政治革新的关系、学习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与变革。 6.1课时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京博物院藏

新课讲授: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