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新课标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以上设计理念主导着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教材分析〗

新教材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体现了如下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三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三个理念鲜明地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之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单元的知识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从教材线索构建看,较以往实验版各种教材,通史结构设计更合理。新教材内容按时序演进,课程内知识间联系增强了,单元间知识有承继和铺垫的关系,无形中为学生理清了一条学习历史的“主线”。基于此,本课设计应着重讲清两个通史线索一个历史意义:线索一是列强侵华步步紧逼;线索二是中国的抗争和探索步步增强。在理清这二者联系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悟伟大先烈们的抗争精神,树立为国为民自强不息的情怀,增强对党、民族、国家的认同。

从教材整体架构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见的危局,不得不起而挽救。但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的努力、洋务派新政的尝试,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而危机仍在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需求,当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动变革、义和团农民的被动抗争均告失败后,革命反清成为时代潮流。此前之中国,可简要概况为独立主权沦落为半殖民地;此后之中国,国人猛然奋醒,革命成社会主流。中国社会向近代之转型,1901年可为关键节点。

从教材具体内容看,本课是第五单元收尾一课,承接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设置了“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四个框目,四个框目之间存在着知识联系,在同一课中呈现,十分合理。另外教材中还设置了一些环节,引导核心素养生成,比如“学习聚焦”,明确了段落的学习重点;“学思之窗”设置争鸣问题,为课堂探究活动提供角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拓展学习视野,为课堂探究提供史料等。课后的“探究与拓展”更是我们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依据。

当然,新教材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容量增大,授课如果缺少对教材的整合处理,按以往教学重点,落实的面面俱到,很难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表述上的一些疑问,“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容易误解成康梁联合的是各省而非在京的举人等。

〖学情分析〗

内容 分析 心理 授课对象是高一入学9-10周的学生,对高中生活基本适应,但心智还不能完全以高中生的标准衡量。 学法 学生学习习惯还处于初高中衔接之中,也就是正处于记忆型学习向理解型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但已经初步具备了历史思维和素养,初步具备了课堂主体意识,对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 知识 初中涉及本课内容的相关篇章:鲁教版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第二单元第6课;北师大版为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7课,均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学生掌握基础较好。该部分知识在多种媒体渠道也较为容易获取。 情感 对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容易感同身受,对中国军民的抗争也很有代入感,容易形成课堂或课后的兴趣点、关注点。 个体 我校为省重点中学,班级内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普遍较高。个体差异不大,刻意不考虑分层学习、探究的针对性方法。 教法 学生基本适应了“论从史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预设 学生认知的难点:一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认识,毕竟和平年代,距离他们的生活有距离;二是对不同社会阶层救国方式为何不同的原因难以理解;三是对救国方式的辩证分析、评价,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基于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方法。 基于以上认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教学实施步骤。对学生熟练掌握的知识,引入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对学生相对熟悉的知识,有所侧重的呈现;对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学科素养生成需要就补充,不需要就舍弃。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关键概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提供图片或影像资料,使讲解过程形象化、直观化的展示给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概述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努力,认识其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学生能够认识义和团抗争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并辩证分析其局限性。

(3)学生能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及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2.素养目标:

(1)进一步熟悉唯物史观,尝试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2)借助教师提供的史料,在探究过程中增强自身解读和获取史料信息(史料实证)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借助时空观念,构建出近代中国“列强冲击——民族危机加深——抗争”的知识线索。

(4)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并将近代国家屈辱与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联系起来,思考个人成长之路,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历史意义;2.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特点及失败原因;3.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及《辛丑条约》的危害。

难点:1.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产生的根源;2.不同社会阶层救国方式不同的原因;3.辩证分析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