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竞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病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B.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C.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D.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正,中国古代文官官名,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B. 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古代征召布衣出仕,皇帝或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及地方召之称“辟”。

C. 社坛,古代祭祀谷神之坛。社,是谷神;坛,是古代举行祭祀、暂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

D. 缗、贯,在古代皆指穿铜钱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铜钱。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缗或一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养浩为官清正。不忽木到他家问疾,见他家里徒有四壁;他做县尹时,人们传言官舍不吉利,但是他还是住了进去。

B. 张养浩体恤百姓。他免除了有前科的盗贼们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监督的规定;还为穷人提供文字尚可辨认的未毁昏钞,并作印记,避免被刁难。

C. 张养浩为民除害。李虎及其同党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张养浩到任后,以法惩处了恶人,百姓十分高兴。

D. 张养浩勤于政务。到陕西任职四个月,他没有住在家里,而是住在公署,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他离任十年,关中百姓仍为他立碑颂德。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下载Word版试题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C    3. D   

4. (1)已经依法处罚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

(2)夜里就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到外面去救济灾民,整天没有丝毫的懈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张养浩年纪刚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诗文,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他做东平(今属山东)地方的学正”。

“读书不辍”中,“辍”是停止的意思,句子意思是张养浩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不辍”的是“读书”,句意完整,之前断开,排除CD;

“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中,“过勤”,意思是过于勤奋,之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社,是谷神”错误,社,应为土神。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他离任十年,关中百姓仍为他立碑颂德”错误,第一段“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意思是“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这是在任堂邑(今属山东)县尹的时候,不是在陕西任职期间的事情。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目”,看成;“绝”,断绝;“是”,这;“……也”,判断句。(2)中“赈”,赈济,救济;“终日”,整天;“怠”,懈怠。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年幼的时候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张养浩年纪刚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诗文,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了他,就推荐他做东平(今属山东)地方的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平章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征召他为礼部令史,并且还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疾病,当他看到张养浩的家里四壁空立,慨然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啊!”等到张养浩做了丞相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今属山东)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报到,接受监督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之路的做法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诚,说:“不能辜负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不敢过问这件事情。张养浩到这里以后,按照国法严厉地惩处了他们,百姓们十分高兴。张养浩离开了堂邑十年,百姓们仍旧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天历二年,关中(今陕西)大旱,饥饿的百姓人吃人,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这个命令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一切资财都分送给周围邻里中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贩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着跪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到了官府,他又去土地庙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止,庄稼由此生长起来了,秦地的百姓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强横狡诈之徒结党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文字尚可辩认的未毁钞票,共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上十贯和五贯作凭证,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然后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卖出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因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夜里就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到外面去赈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难受的事,就拍着胸脯大哭,因此得了病卧床不起,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张养浩去世的消息,悲哀痛哭,像失去了父母一样。

录入时间:2021-03-16 0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