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洄洑激射,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轼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又并山为岸,不能十里以达龙山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以达岭东古河,浚古河数里达于龙山漕河,以避浮山之险,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

轼复言:“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以入海。海日两潮,潮浊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则吴中少水患。昔苏州以东,公私船皆以篙行,无陆挽者。自庆历以来,松江大筑挽路,建长桥以阨塞江路,故今三吴多水,欲凿挽路、为十桥,以迅江势”。亦不果用,人皆以为恨。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B.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C.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D.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度僧牒,唐宋时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凡有牒的僧尼得免地税、徭役。

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 漕河,古时专指运漕粮的河道,文中是指京杭大运河,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两种。

D. 三吴,指的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地理范围,一般指吴郡,吴兴,会稽三地,现泛指江浙地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多法并施,治理有方。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第二年春天,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B. 苏轼尽职尽责,造福一方。他用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

C. 苏轼才能出众,遭人嫉恨。他曾建议开凿运河,修筑堤岸,疏通古河道。计划上奏,有恨苏轼的人,竭力阻挠,事情因此未能成功。

D. 苏轼一心为民,爱民如子。二十年中两次在杭州任职,家里有黎民画像,饮食时为他们祝福。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2)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

下载Word版试题
《宋史·苏轼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D   

4. (1)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2)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募农家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浚二河以通漕”的意思是(苏轼)疏浚这两条河来通航。省略主语“苏轼”,谓语是“浚”,宾语是“二河”,“以通漕”作“浚二河”的补语,所以应在“以通漕”后停顿,这样就排除B项。“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的意思是又建造坝堰水闸,用来控制湖水的储蓄与宣泄。“造”的宾语是“堰闸”,故应在“堰闸”后停顿;且“畜泄之限”是偏正短语,作“以为”的宾语,所以应排除A、C项。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C项,“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两种”错,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海运三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D项,说法颠倒,“家里有黎民画像,饮食时为他们祝福”错,原文“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意思是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所以,不是苏轼为百姓祝福,而是老百姓为苏轼祝福。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裒”,聚、集中;“羡”,多余;“发”,拿出;“作”,建造、兴办;“畜”,积蓄、积聚。第二句关键点:“芟除”,拔除;“遗”,留、留下;“种菱湖中”,介宾短语后置,在湖中种菱。

【点睛】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苏轼到了杭州,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引运河水灌溉农田,灌溉农田广达千顷,百姓因此很富裕。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宋代兴起后,废弃不管,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湖水混浊多淤塞,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苏轼看见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两条河来通航,又建造坝堰水闸,用来控制湖水的储蓄与宣泄,于是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他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间,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募农家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长堤筑成后,在长堤上又种了木芙蓉、杨柳,远望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钱塘江的潮水从海门由东而来,有雷霆万钧之势,而浮山峙立江中,和渔浦各山犬牙交错,潮流旋转回流激荡喷射,每年冲毁公私船只数不胜数。苏轼建议从钱塘江上流有个叫石门的地方,沿着山向东,开凿运河,引钱塘江水和各山谷的水二十多里进入江中。又沿着山修筑堤岸,不足十里就到达龙山大慈浦,从浦以北曲折抵达小山岭,开凿山岭六十五丈以达领东的古河道,疏通古河道几里到达龙山的运河,来避开浮山的险处,人们认为很好。计划上奏,有恨苏轼的人,竭力阻挠,事情因此未能成功。

苏轼又说:“三吴的水,汇聚为太湖,太湖的水,流入松江入海。大海每天涨潮两次,海潮浊而松江水清,潮水常常要淤塞江流,而江中水流很清,经常随时把沙土冲去,所以海口常通,吴地很少闹水灾。从前苏州以东,公私船只都撑着篙行驶,没有用人在陆地上拉纤的。从庆历以来,在松江上大筑拉纤的道路,建筑长桥阻塞江水流通,所以现在三吴多有水灾,想在供拉纤用的路上凿孔、造孔桥,以加速江水的流量。”也没能实行,人们都引为恨事。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录入时间:2021-03-16 09: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