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书何易于·孙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何易于

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补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而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巴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遗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栗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矧:何况

B. 亦不使罪蔓尔曹                 尔曹:你们

C. 传符外一无所与                 传:驿站供应的车马

D. 至如缓急补吏                   缓急:和缓急迫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借骑而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 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         重为乡党所笑

C. 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             曩者辱赐书

D. 吾患无以共治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散文,刻画了一个廉洁刚正不畏权势、体恤民艰的县官形象,借此揭露当时朝廷之腐败,并暗含着耐人寻味的怨愤。

B. 刺史春游,欲“索民挽舟”,何易于亲自“为民充役”,可见其爱民之心;朝廷征税,何易于又为民抗赋,纵火自焚,益见其爱民至深。

C. 何易于兢兢业业,勤劳政事;民有难,用“出俸钱”资助,表现出他关心百姓;县中“狱无系民,民不知役”,说明其政绩十分优异。

D. 善于迎合投机者多获升迁,何易于政绩优异却难获重用,两相对比,既表现世道之不公,官场之黑暗,也衬托出何易于所作所为之难能可贵。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5. 把文中面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2)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下载Word版试题
《书何易于·孙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A    3. B   

4. 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5. (1)(刺史船)到(益昌),就征发民夫拉纤,何易于就腰插笏版,拉纤上下奔忙。

(2)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中,

D项,“至如缓急补吏”的意思是: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所以“缓急”的意思是“急需”。所以可知“缓急”在此处是偏义复词,此处意为“急需”,而不是“和缓急迫”。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本题中,

A 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B项,“为”:介词,替/介词,表被动,“被”。

C项,“者”:助词,指人、物、事等,“……的”“……的人”/助词,用于时间副词后面,表示“……的候”或“……的话”。

D项,“以”:连词,用来/介词,因为。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中,

B项,“为民抗赋,纵火自焚”理解有误。 根据原文“‘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大意是:“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不是“为民抗赋,纵火自焚”,而是“纵火焚诏,表示宁可冒流放之险,也不愿意厚赋毒民,征收茶税”。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断句,首先找到句子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竞民”“易于”“罪小者”“大者”“吏”;然后找到句子中的动词和动词行词组,如“语”“劝”“杖”“遣”“付”;按照句子结构的组成方式主谓宾来判断断句。还可从句式相似的角度来断句,如“罪小者劝”“大者杖”。最后可断句为“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大意是:百姓有事争讼,何易于都亲自和他们谈话,给他们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劝导,大罪就杖打,都当场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索”征发;“挽舟”拉纤;“腰”名词作动词,腰佩,腰间插着;“引”拉;“上下”名词作动词,上下奔忙。

句意:(刺史船)到(益昌),就征发民夫拉纤,何易于就腰插笏版,拉纤上下奔忙。

第二句得分点:“贷”宽恕、饶恕;“绳”约束、制裁;“贱出”低价卖出;“粟帛”粮食丝绸。

句意: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到了益昌,就征发民夫拉纤,何易于就腰插笏版,拉纤上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离开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 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本县百姓死了,死者的儿子年幼、家业破败无力办丧葬的,何易于常常拿出自己的官俸钱,叫手下人给那家办丧事。百姓来缴租税,其中有头发花白、弯腰偻背拄拐杖的, 何易于一定招他过来给他吃东西,问他政治上什么事办得对、什么事办得不对。百姓有事争讼,何易于都亲自和他们谈话,给他们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劝导,大罪就杖打,都当场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狱里没有一个罪犯,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德役。以后调派到锦州罗江任县令,治理的方法和在益昌一样。当时,已故的宰相裴公正担任锦州刺吏, 特别赞赏何易于的政绩。裴公會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 带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助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 ”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 ”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就说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正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追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担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录入时间:2021-03-17 09: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