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范文正公祠堂记·(清)沈德潜》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祠堂记

(清)沈德潜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 必有固穷之节与兼普者天下之志     固穷:安于穷困

B. 言者以危言中公                   中:中伤,陷害

C. 则能课实效                       课:考核

D. 又尝出典乡郡                     典:制定典章律令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其名不敝于天壤                 则移其民于河东

B. 观其之南都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 凡他人之所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其忠武之流亚与                   其皆出于此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不能因为贵贱、荣辱、得失而有丝毫介意。

B. 范文正公在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已任,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不佳,别人难以忍受,他却能安心读书,不以为意。

C. 范文正公生平遭际坎坷,多次被贬,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但都未能“尽公之大用”,无法真正施展才华、建立功业。

D. 范文正公历变不屈,矢志不渝,忠义之名妇需皆知,对于理学,他也是开启先河的人物。作者为其旧祠修葺而作的这篇碑记,是为了彰显范文正公不朽的节操。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视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雨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5. 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

(2)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

下载Word版试题
《范文正公祠堂记·(清)沈德潜》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D    3. C   

4.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 / 位列欧阳子之右 / 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 / 隐居求志 / 斯能行义达道 / 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 / 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5. (1)这样以后,可以凭此退隐、出仕,经历困顿坎坷的处境后,建立非凡的功业。

(2)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项,“典:制定典章律令”错误,“又尝出典乡郡”的意思是:又曾经外任掌管吴地。所以“典”的意思是“掌管”的意思。D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到”的意思。

B项,第一个“之”,动词,“到”的意思;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所”,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事”;第二个“所”,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D项,两个“其”都是副词,“大概”的意思。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错误,原文“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的意思是:担任台谏之官,他就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担任州郡之官,他就安抚和睦百姓。由此可知,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时,施展了才华、建立了功业。原文“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的意思是:等到从中央政府中罢免(指庆历新政失败),任职陕西四路安抚时,言官因为他正直的言行而诋毁他,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也上奏停止施行他之前所实施的政策(指庆历新政),考察朝廷的设置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范文正公的大用啊。由此可知,是当他任“职陕西四路安抚”时,未能“尽公之大用”,无法真正施展才华、建立功业。C错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的意思是“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句意完整,所以“庙廷”后断句;“位列欧阳子之右”的意思是“位置在欧阳修之上”,句意完整,所以“右”后断句;“也”句末语气词,表停顿,所以“也”后断句;“隐居求志”的意思是“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句意完整,所以“志”后断句;“斯能行义达道”的意思是“这样(为官时)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句意完整,所以“道”后断句;“者”表停顿,所以“者”后断句;“哉”句末语气词,表停顿,所以“哉”后断句。

句子翻译: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位置在欧阳修之上,大概能从此看出功业的传承。哎呀,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这样(为官时)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处身民间(草野)胸怀天下(把天下国家放在心上)的读书人,希望(他们)能把范文正公作为学习榜样(老师和法则)。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然:这样。以:凭借。处:退隐。出:出仕。颠跌顿踣:困顿坎坷。不世:非凡。

(2)省略主语“我”。窃:私下。综:梳理。计:考量。无往而非:处处节节都是。催挫:摧折。挠败:挫败。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人在困窘时,一定要有安于困窘的气节和兼善天下的志向,不能因为一丝一毫的富贵贫贱、荣辱得失而内心郁结。这样以后,可以凭此退隐、出仕,经历困顿坎坷的处境后,建立非凡的功业。即使到了他去世以后,(后人)在名山之中祭祀他,他的名声在天地之间也不会凋敞。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他奉行的原则坚定,操持的品行有根本罢了。     

范文正公还是一介书生的时候,就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看他到南都(商丘),进入学校,生活起居和饮食的条件,别人不能忍受,但他打扫房间读书,秉持着“一个人处境不利就是我的罪过”的志向。所以当他出仕后,从秘阁校理一直做到参知政事,没有违背“先忧后乐”的原则。致君尧舜、治理百姓的初心,只要是别人所推崇的,远远比不上的,都是他的胸怀抱负。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趴伏在殿阁下,为郭后的废黜而争辩,获罪被贬谪;触犯吕夷简的怒火,高若讷之类的人诽谤他,又一次被贬谪;因为祸福顺逆的缘故擅自回复李元昊的书信,就又被贬斥。等到从中央政府中罢免(指庆历新政失败),任职陕西四路安抚时,言官因为他正直的言行而诋毁他,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也上奏停止施行他之前所实施的政策(指庆历新政),考察朝廷的设置安排,并没有充分发挥范文正公的大用啊。但是,担任台谏之官,他就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担任州郡之官,他就安抚和睦百姓;镇守边境,就能使西方之人(指西夏)胆寒;在枢密院任职,参与国家大政,就能督促政治的实效,裁减官员的子弟,兴办学校,来革除在长久安定之中积聚的弊病,重用有德行的士人。到现在,他的奏议和功业,辉耀史书,即使是山林之人、妇人小孩,没有不知道范文正公忠义的。这都是因为他在困顿之时树立志向,经历众多变故却不曾稍徼因此而屈服的缘故啊。   

从前诸葛亮淡泊宁静,在田地间定立了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拥有荆州和益州,建立鼎足三分后的功业,在危难之中受刘备的托付,不惶恐不疑虑,成为夏商周三代之后的王佐之才,像文正公这样的,大概也是诸葛亮这类的人吧。并且,(他)讲述辨明正统的学问,邀请胡安定先生(胡瑗)做教授,把《中庸》讲授给张横渠(张载),他对于理学,能开风气之先啊。难怪在百代以后,祭祀一天天隆重起来。圣祖仁皇帝下命让他陪祀在宗庙之中,位置在欧阳修之上,大概能从此看出功业的传承。哎呀,在隐居中追求远大的志向,这样(为官时)就能够依照大义贯彻自己的主张;处身民间(草野)胸怀天下(把天下国家放在心上)的读书人,希望(他们)能把范文正公作为学习榜样(老师和法则)。   

范文正公本来就是吴人,又曾经外任掌管吴地,对吴地有功,所以祠堂在吴县天平山的南边,依靠着他的祖墓。壬子夏五月,乡人商议修葺旧祠堂,桐城张公命我写文正公祠堂碑记,于是特地揭示他不朽的节操彰显于石碑之上。

录入时间:2021-03-18 09: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