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D.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右,指近臣,侍从。属于古今异义词,今义多表方位。这类词在文中还有美人、指示、亡等。

B. 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廉价的麻制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还可用黎民、黔首等称谓。

C.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门管理的事务,所以称有司。

D. 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一同传呼宾客,并延引上殿。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王怯懦犹豫。秦王求璧,赵王不愿给予,却畏惧秦国的强大,先后征询众多大臣和蔺相如的意见,委曲派相如使秦。

B. 相如智勇兼备。主动请入不测之强秦,能辨识出秦王不偿赵城的居心,以与玉俱碎相胁,明令其斋戒,暗还璧于赵。

C. 秦王狡诈贪婪。他垂涎和氏璧,表面说以城抵璧,实际想倚仗秦强而不予赵城,后许诺斋戒,也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D. 此文段中塑造了赵王、蔺相如、秦王三个人物形象,塑造蔺相如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下载Word版试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D   

4. 相如估计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臣”是“愿奉璧”的主语,所以应在“臣”前断开,排除BC;

“往使”,意思是前往出使,“使”是“往”的目的,而且“城入赵”和“璧留秦”结构对称,所以应在“使”和“城”之间断开,排除D。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一同传呼宾客”中“一同”错,应是“依次”。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错误,最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度”,估计;“特”,只是;“以”,用;“诈”,欺诈(手段);“佯为”,假装。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录入时间:2021-03-23 09: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