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洪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①,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②直之风,于斯行矣。

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进阶、扶风魏齐卿,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乙)

汉党锢之祸③,知名贤士死者以百数,海内涂炭,其名迹章章者,并载于史。而一时牵连获罪,甘心以受刑诛,皆节义之士,而位行不显,仅能附见者甚多。李膺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侍御史景毅之子,为膺门徒,未有录牒,不及于谴。毅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籍苟安!”遂自表免归。高城人巴肃被收,自载诣县,县令欲解印绶与俱去,肃不可。范滂在征羌,诏下急捕。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张俭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复流转东莱,上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谓曰:“张俭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叹息而去。俭得免。后数年,上禄长和海上言:“党人锢及五族,非经常之法。”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释。此数君子之贤如是,东汉尚名节,斯其验欤?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有删改)

【注】①题拂:品评,褒扬。②婞:倔强固执。③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儒生联手,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对党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残酷迫害,并使党人禁锢终身,即一辈子不能作官,史称“党锢之祸”。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尤隙:仇敌。

B. 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危言:说正直的话。

C. 非经常之法        经常:长久不变。

D. 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释    解释:公开说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士子羞与为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因此流言转入太学    不如因而厚遇之

C. 岂可以漏籍苟安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 斯其验欤    其可怪也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汉桓、灵年间,国家大权落入宦官集团手中,不仅士子羞与为伍,甚至连平头百姓、在野人士都到处抗议,批评朝政,于是党人之风兴起。

B. 名士张俭逃命时,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甘愿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来收容他,以致后来被处以重罪而诛杀的人家就有十几家。

C. 在洪迈看来,身受党祸牵连的李膺、景毅、巴肃、范滂、张俭都是仁义之士;另外,吴导、郭揖、李笃、毛钦也都是仁义之士,他们都同情并且帮助了受党祸牵连的贤士。

D. 甲乙两文均以叙述为主,甲文主要介绍东汉末年士子结党的原因和党人之风的盛行;乙文则主要介绍东汉党锢之祸中几位知名贤士的表现。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

(2)高城人巴肃被收,自载诣县,县令欲解印绶与俱去,肃不可。

下载Word版试题
《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洪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A   

4. 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   

5. (1)如果在上位之人喜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做过头;矫正弯曲,就特意一定要超过直,事情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2)高城人巴肃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车到县府,县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肃不允许。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D项,句意为:因此,朝廷才把党人们自祖父以下的亲属都释放了出来。解释:释放。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 项,与:介词,跟,同/动词,结交。

B 项,因:连词,于是/介词,趁(机)。

C 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D 项,其: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真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叙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A 项,“甚至连平头百姓、在野人士都到处抗议,批评朝政”错误,原文“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意思是“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又反对又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恣意议论朝政”,可知不是连平头百姓都到处抗议,批评朝。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桓帝做蠡吾侯的时候,向甘陵人周福求学,等到他登上皇位,就破格提拔周福担任尚书。当时他的同郡人河南尹房植在当时朝廷很有声望,甘陵老乡就给他俩编了歌谣”。

“初”,时间状语,之后断开;

“受学于甘陵周福”,状语后置,之前之后断开;

“擢福为尚书”,职位变化,动词“擢”之前断开,官职名称“尚书”之后断开;

“乡人为之谣”,“乡人”名词做主语,之前断开。

即“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好”,喜好;“矫枉”,矫正弯曲;“故”,特意;“然”,这样。(2)“收”,捉拿;“载”,坐车;“诣”,到;“解”,放下。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甲)

到了汉桓帝、汉灵帝年间,君主荒于朝政,国家政治混乱,国家命运落入宦官阉人手中,正直人士把跟这些人同朝为官视为耻辱,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又反对又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恣意议论朝政,于是这些人名声四处传扬,相互标榜评论,对公卿品头论足,对朝廷随意评判朝政,倔强固执刚直的风气,从此流行开来。

如果在上位之人喜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做过头;矫正弯曲,就特意一定要超过直,事情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像范滂、张俭这些人,心灵清正,嫉恶如仇,最后还是被看作朋党,原因不就是这样的吗?当初,桓帝做蠡吾侯的时候,向甘陵人周福求学,等到他登上皇位,就破格提拔周福担任尚书。当时他的同郡人河南尹房植在当时朝廷很有声望,甘陵老乡就给他俩编了歌谣,歌谣唱道:“天下的楷模是房伯武,凭借当老师而做官的是周仲进。”这两家的宾客相互讥讽攻击,于是各自结成同党,渐渐成为仇敌,从此甘陵出现南北两派,党人之说,从此发端了。后来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也把大权交给功曹岑晊,两郡的人又给他们编了歌谣说:“汝南的太守是范孟博,南阳人宗资只管画圈说是。南阳太守是岑公孝,弘农人成瑨只需坐着啸吟。”于是这些流传的歌谣传进太学,太学中儒生有三万多人,以郭林宗、贾伟节为首,一起跟李膺、陈蕃、王畅等人相互褒奖推崇。太学中称他们说:“天下楷模是李元礼,不畏强暴是陈仲举,天下的高才是王叔茂。”另外渤海人公族进阶、扶风人魏齐卿,都敢直言评论,不避豪强。从公卿以下,没有人不害怕他们的批评议论,都急急忙忙来到他们府上(跟他们结交)。

(乙)

东汉党锢之祸中,被处死的知名贤士数以百计,当时天下生灵涂炭,那些名声和事迹事迹昭著的人士,全都载入史册。可是一时间因牵连而获罪、甘心地受刑被杀的,都是有节操的忠义之士,但由于他们的地位与事迹不明显,所以只能见于正传的附传中的人很多。李膺被处死以后,他的学生和下属一起被囚禁。侍御史景毅的儿子,也是李膺的弟子,因为没有登记在册,所以未被牵连进罪案。景毅慨叹道,“我原本就认为李膺是个品德学问高尚的人,所以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如今)我怎么能因为儿子漏登记在册而苟且偷生呢?”于是就自己上表要求免官回家。高城人巴肃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车到县府,县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肃不允许。范滂在汝南征羌,朝廷下令马上逮捕他。传旨的督邮吴导到了县府后,抱着诏书,关闭了客馆的房门,伏在座椅上流泪。(不曾想)范滂自己来到监狱,县令郭揖大吃一惊,连忙出迎,然后取下官印,拉着他,想跟他一起逃亡。范滂说:“我范滂死了那么祸乱就停息了,怎么敢因我自己的罪连累您呢!”张俭逃命时,艰难窘迫,东逃西跑,所到之地,人们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来收容他。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后来被处以死刑的就有十几家。后来他又辗转逃命来到东莱,进入李笃家。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对他说:“张俭逃亡,并非因为他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拍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您怎能独自享有仁义的美德呢?”说罢,叹息着离开了。张俭得以免去一死。几年之后,上禄县长和海在朝中进言:“搜捕禁锢党人而牵连五族,不该是一种长久不变的法令。”因此,朝廷才把党人们自祖父以下的亲属都释放了出来。这几个君子的品德都是如此的高尚,东汉那时的人崇尚名声和节操,这大概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吧?

录入时间:2021-03-24 09: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