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王安石·材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注]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用来……的办法

B.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慎重地

C. 则虽倾轮绝勒                        拉断

D. 夫南越之修簳                        长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惟其遇事而事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东得百里奚于宛

C. 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 此数辈者                     此四君者,皆以客为功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B.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C.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D.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外表并无异于常人之处,不能像布袋里的锥子一样自然出世。

B. 作者认为,用南越竹子做成的箭来敲敲打打,不能物尽其用,如同人才被埋没。

C. 作者认为,古代君王能挖掘才能鄙陋之人的潜力,使他们做出贤士才能做出的成就。

D. 作者认为,人才的出现得益于贤能之君的发现与正确使用,以此劝谏当朝君王。

5. 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下载Word版试题
《王安石·材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B    4. C   

5. (1)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不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任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市中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出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中,

A项,“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根据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原因呀。所以此处的“所以”是“……的原因”,而不是“用来……的办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而”分别是: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项,“于”分别是: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介词,从。

C项,“其”分别是:代词,那些;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意为“可要”。

D项,“者”都是助词,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判断本题断句可先从句式结构入手。如“引重车”“取夷路”都是动宾结构,中间要断开,“不屡策”“不烦御”句式结构对称,中间要断开,据此可排除CD。比较AB两项,“所以”无论是表示工具、方法时,还是表示原因时,其后都要跟上“……的方法”或“……的原因”,不单独用,所以据此可排除A项。原文标点是: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大意是:在马厩里,劣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当骏马拉着重车,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着老是鞭打它,也用不着驾车的人多操心,一松开缰绳,千里路程就跑完了。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作者认为,古代君王能挖掘才能鄙陋之人的潜力,使他们做出贤士才能做出的成就” 理解错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办法,作者指出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选拔人才,尽其所能。文中有句话说“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他像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这里是作者的假设让步说法,并不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向使:假使;却:拒绝;内:通“纳”,接纳;是:这;富利之实:丰厚的实力;强大之名:强大的名声。

句意: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不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任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第二句得分点:虽:即使;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以严刑董之”,“以”用,“董”督责;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以威怒震之”,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第三句得分点:游侠儿: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笼:名词作状语,用竹笼装着;昂:使……高;直:通“值”价格;居:储存;奇货:珍奇的货物。

句意:市中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出售)。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杆,用千锤百炼的优质金属给它安上箭头,用秋天鹗鸟的羽毛给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而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着用犀牛皮作护身甲的人,也没有护甲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这种箭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是在武力争斗中决定胜负的一种宝贵东西。但是不懂得它的用处,拿它来敲敲打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烂的棍棒没有两样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才智卓越的人物,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当,那结果也就会像拿这支箭敲敲打打一样。古代君主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和慎重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具备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强的、弱的才能的人,没有哪一个和他们的工作不相称的。他像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唉!后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大概是没有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张并把它放到实际工作中加以试验,于是就说天下果真没有有才能的人,这也不过是未动脑筋罢了。

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录入时间:2021-03-27 09: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