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宋史·吴时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以明经举进士,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华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劾之,曰:“其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召为工部尚书,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进对论及取燕事,曰:“祖宗歃盟之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注】两学:指京师的国子监与太学。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本为选举官员的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斛,原本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为一斛。

C. 工部,官署名,为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工程、赋税、军械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

D. 六艺,指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后亦可指“六经”。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时办事灵活,体恤百姓。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民力,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 吴时宽宏大量,能够宽以待人。他在掌管永兴军路学府事务时,华州有学生触犯了忌讳,吴时立即将华州学生所写的文章烧毁,平息了这件事。

C. 吴时狷介耿直,不惧结怨权贵。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 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呼他为“立地书橱”。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进对论及取燕事,曰:“祖宗歃盟之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下载Word版试题
《宋史·吴时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B   

4. (1)古代动用军队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得到(靠近、接近)粮食,如果(果真)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可以免掉了。

(2)上朝入对时讨论到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歃血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辞”是辞绝的意思,“力”修饰“辞”,排除B项、C项。“有司”是“却”的主语,排除A项,结合句意断句。句意: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奏章才得以呈达。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赋税由户部掌管,军械由兵部掌管。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结合文本内容“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劾之,曰:‘其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分析可知,“火其书”是说吴时烧了当地教授所写的弹劾举报信。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赢”译为背、担,“诚”译为如果,“费”译为费用。(2)“进”译为上朝,“渝”译为改变、违背,“速”译为招致。

参考译文: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最初凭借明经考中进士。担任华州郑县知县,转运使通知华州运五万斛米送到长安,郑县独自承担三万斛。吴时给转运使写信说:“计算三万斛的费用,用车需要一千五百辆,用士卒运就需要五万人,县内的百姓可供使役的只有二百五十八户。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得到(靠近、接近)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可以免掉了。华州、雍州相距一百六十里,一旦要用军队打仗,军队早上出发晚上就可以到达了。”转运使听从了他的话。

陆师闵经管秦、蜀茶马事务,征召吴时为属下。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奏章才得以呈达。吴时掌管永兴军路学府事务,华州的学生有触犯忌讳的,教授想上奏弹劾,说:“他们所说的话,都是我(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吴时立即烧了他的弹劾书信,说:“你(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却让君主听到吗?”

吴时被召为工部尚书,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兼任辟雍司业。大观年间兴起算学,人们议论要把黄帝作为先师。吴时说:“现在祭奠孔子,也仅仅列为中等祭祀。数学,只不过是六艺之一罢了,应当用什么礼对待呢?”于是就停止了。后升为太仆少卿。

张商英被罢相,言官指责吴时是他的同党,出京担任耀州知州,又被降职担任鼎州通判;他没有赴任,又负责掌管河东常平司。遇到荒年,他发放官库的粮食赈济百姓。童贯治理北方,常以边防的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还朝担任大晟府典乐,又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宦官何谪监管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的节度使职务。

上朝入对时讨论到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歃血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蔡攸听到之后,告诉了王黼,王黼很生气,斥责他是腐儒。吴时请求离朝,以徽猷阁待制兼任侍读,不久提举上清太平宫。后来向西回归故里时,碰到了乡人赵雍,吴时对他说:“攻取燕州必定招来祸患,我老了,能够不遭受灾变,很幸运。”几年后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吴时写文章很敏捷,从不打草稿,下笔就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把他看作“立地书橱”。

录入时间:2021-03-28 09: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