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燕赵论·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论

苏 辙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已败乱。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

昔者唐室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奉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

注释:①耆老:老年人。②裎:裸体。③椎钝:朴实愚钝。④唐室:唐王朝。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会其乡党之耆老       会:聚集,召集

B. 而不知孝悌之节         节:节制

C. 虽耕田荷任之贱         贱:低微的

D. 百战以奉贼臣           奉:遵从,遵守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于岁之终                   不复见于当世

B. 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     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

C. 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     因无恒心

D. 可以义动                   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设其笾豆酒食之荐

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

B. 无三代王者之化

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

C. 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

吴、楚的百姓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大胆做强盗

D. 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

下载Word版试题
《燕赵论·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C   

4. ①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②没有固定的资产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读书人)才能做到。   

5. 意义:孔子认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沦为盗贼。有勇而无礼则乱。孔子主张用礼义来规范勇。紧呈上文燕赵人民好勇乱治,引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只有士人可以做到有固定的道德观念。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就会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就会放纵邪恶无所不为。燕赵士人的现状是缺少礼义的观念,要想办法对他们施以教化。

作用:引用权威语言,强化论证,增强说服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节”,却不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礼节。译为礼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介词,在。

B项,代词,他们。

C项,介词,趁机;连词,因而。

D项,介词,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C项,“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错误。“其”,代词,指吴、楚之地;“至于”,达到;“负”,依仗;“为”,成为。那里的老百姓常常依仗自己身上的勇气,成为盗贼。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①“其”,代词,那些;“之”,助词,的;“以为”,认为;“鄙”,鄙陋;“不足”,不值得;“于”,介词,对于;“为”,动词,做;“善”,善事,好事(形容词做名词)。②“恒产”,固定的资产;“而”,连词,表转折,却;“恒心”,固定的道德观念(古今异义词);“惟”,只有。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引用话语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孔子认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沦为盗贼。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必须讲“义”,否则就是“乱”和“盗”。结合“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分析,紧呈上文燕赵人民好勇乱治,引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的主张。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便没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结合“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分析,燕赵士人的现状是缺少礼义的观念,要想办法对他们施以教化。引用权威语言,增强说服力。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三代之法,使天下树立学校而教化百姓,行乡饮酒礼射。在一年的终结,田间劳作已经结束,召集那些同乡的老人,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而天子的大夫亲自为他行礼。因为他认为田野的人民,裸身的股肱之臣,而辛苦的体力,长幼关系作,以追求一时的利益,却不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礼节,愚昧无耻,没法用道理和他们说理,而容易参与作乱。因此利用他们休息的时间,用礼义教化他们,使他们不忘本心。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百姓,虽然承担卑贱的耕种任务,他们所有作为的更鄙陋,但他们心中一定有所坚守,他们的心很朴实,也不至于因为无知而侵犯非议正义。为什么呢?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至于后世衰落,天下的百姓,愚蠢的人不知道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益败乱。现在轻扬强悍、好利而多变化的,吴、楚的风俗啊;勇敢而沉静、椎钝而少文的,燕、赵的风俗啊。以轻扬剽悍的人,却有好利多变的心,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应该起事而作乱了。至于北方燕、赵两国,那些强劲勇敢沉静的人,可以用义打动他们,而椎钝少文的人,可以相信结了。然而燕、赵之间,那里的老百姓常常依仗自己身上的勇气,成为盗贼,和吴、楚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他的勇敢都接近于作乱,而他的椎钝接近于不知道理。上面失去其道,而燕、赵的良民,不再出现在当代,而那些暴戾的人常常扰乱天子的统治。孔子回答说:“君子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作乱造反;小人崇高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所以古代圣人用义止乱,用义防盗,使天下的人都知道父子君臣的道义,谁参与作乱的呢?

从前唐朝衰落的时候,燕国、赵国的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遵从贼臣,竭力致死,不顾失败,来抗拒天子的军队,而认为忠臣义士是应该这样做的。在这时,燕国、赵国的士兵,只有无道义的,所以举他们的忠诚专一的心,而用天下最叛逆,以抵御天下的归顺,却不知道是错误的。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因此,燕赵的地方,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3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宪问》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上面两则《论语》中记述了子路和子贡质疑而孔子肯定管仲是“仁者”的对话。请简要概括学生质疑和孔子肯定的理由,并说明孔子的回答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

答案及解析:

33.答案示例:学生质疑的理由:管仲不能为主人死节,(又辅佐桓公,背叛主子)不忠。孔子肯定的理由:管仲辅佐桓公不以武力称霸,维护了天下的秩序,保存了华夏文明。孔子的回答反映的思想:评价一个人要看大处、大节、大信、大功。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翻译文段,大体把握文段意思,然后概括作答。学生是质疑的角度: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意思: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的意思同上。子路和子贡两个学生都认为管仲不能为主人死节,又辅佐桓公,背叛主子,不忠

孔子是肯定的角度: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意思是: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意思同上,都是肯定的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录入时间:2021-04-04 09: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