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   B.②⑧    C.③⑤    D.④⑥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5. 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下载Word版试题
《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C

4. ①国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因此影响(牵连)到公子纠。

②(晋文公)返回晋国四年就称霸诸侯,他听信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样的人吧?

5. ①第二段以管仲等安定齐国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周详考虑,以应对变局。②第三段以晋文公实现霸业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义利兼顾,以成就大事。③最后一段以管仲成为良相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关心民生,以造福社会。

【解析】

1. 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③“合”解释为“迎合”有误,应解释为“盟会”或“会盟”。译文:晋文公打算盟会诸侯;

⑤“其”解释为“大概”有误,应是表反问,解释为“怎么”。译文:我怎么能做到?

故选C。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再分析关键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翻译是否正确。

D项,“良工”解释为“贤良工匠”有误,应解释为“优秀人物”。正确译文:管仲终于成为齐国的优秀人物。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分析有误,据原文“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可知,是让晋文公跟戎族人、翟族人一起把周天子安置在成周而不是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故选C。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恶”,厌恶;“以及”,因此影响(牵连)。②“反”通“返”,返回;“霸”,称霸;“听”,听信。

5.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不旷人事”的意思是不可废弃人为的努力。围绕这样的观点,在第二段中例举了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的例子,当召忽建议三人都辅佐公子纠时,管仲提议他们三人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虑事周全,最后是公子小白夺得了王位,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周详考虑,以应对变局。在第三段中将的是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例子,咎犯建议晋文公要确立大义,树立声誉。文中说到“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突出“不旷人事”应该义利兼顾,以成就大事。在最后一段中讲的是管仲治理国事时关心百姓疾苦,终成一代贤相,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关心民生,以造福社会。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明智的人做事情一定要依靠时机,时机不一定能得到,但人为的努力却不可废弃。得到时机也好,得不到时机也好,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就象船和车互相弥补其不足一样。

鲍叔、管仲、召忽三个人彼此很友好,想一起安定齐国,认为公子纠一定能立为君主。召忽说:“我们三个人对于齐国来说,就如同鼎有三足一样,少一个也不成。况且公子小白是一定不会立为君主了,不如三个人都辅佐公子纠。”管仲说:“不行,齐国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因而连及到公子纠,公子小白没有母亲了,因而齐国人很爱怜他。事情如何尚未可知,不如让一个人去侍奉公子小白。将来享有齐国的,一定是这两位公子中的一个。”因此让鲍叔做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召忽留在公子纠那里。公子纠在外边,不能说一定成为齐国的君主,虽说如此,管仲的考虑还是差不多的。这样做了如果还不能完备,那大概是天意吧。人为的努力总算是用尽了。

晋文公打算盟会诸侯,咎犯说:“不行,天下人还不了解您的道义啊。”文公说:应该怎么做?”咎犯说:“天子躲避叔带的灾难,流亡在郑国。为何不送他回去,以此确立大义,而且借此树立自己的声誉。”文公说:“我怎么能做到?”咎犯说:“事情如果能做成,那么继承文侯的事业,确立武公的功绩,开拓土地,安定边疆,就全在此一举了,事情如果不能做成,那么弥补周王室的过失,忧虑周天子的灾难,成就教化,留名青史,也全在此一举了。您还是不要犹豫了。”文公听从了他的主张。于是就跟戎族人、狄族人一起把周天子安置在成周。天子赐给他南阳那里的土地,文公从而称霸诸侯。做事情既符合道义又有利,因而立了大功,文公可以算做明智了。这都是咎犯的计谋啊!文公出亡十七年,回晋国四年就能称霸诸侯,他听信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样的人吧?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国事时,齐国东方边境地区的人有经常向上反映困苦情况的。管仲死了,易牙掌权,国内的人经常向上反映不困苦的情况,不敢反映困苦的情况。管仲终于成为齐国的优秀人物,他的恩泽施及子孙后代。

录入时间:2021-04-04 09: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