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留侯论·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B.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C.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D.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鼎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犯人置于鼎镬之中烹煮,在刑罚中是一种酷刑。

B. 太公,这里指姜太公吕尚,他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是周朝开国大臣。

C. 肉袒,即脱去上衣,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裸露肢体,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D. 高祖,谥号,是后人按逝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认为,普通人一旦受侮辱就会拔出宝剑,挺身搏斗,而豪杰之士能在感情上有超过凡人的忍耐,遇事不惊不怒,这样才称得上是大勇。

B. 苏轼认为,张良以盖世之才,不应该像荆轲、聂政那样以个人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而应像伊尹、太公那样深谋远虑。

C. 苏轼认为,勾践陷于困境投降吴王,侍奉吴王三年而不倦怠,这只是为了报仇而暂时屈己尊人,是普通人的刚强,不值得肯定。

D. 苏轼认为,项羽不能忍耐,虽身经百战却轻易消耗了自己的实力,刘邦却选择了忍耐而保存了自己实力,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下载Word版试题
《留侯论·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C   

4. (1)当这个时候,子房虽能不死,但离危险已是亳发之际(但离危险的距离好像容不下一丝毛发),真是太危险了。

(2)所以老人深深地折辱子房那年轻人刚强锐利之气,使他能够忍住小的愤怒而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庄王曰”是一个独立的结构,“肉袒牵羊”作“以逆”的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D;“下人”的意思是谦逊地对待别人,故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高祖”是庙号,不是谥号。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C项,“是普通人的刚强,不值得肯定”错误,原文说的是“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意思是,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勾践为了报仇而暂时屈己尊人,这里评价的是普通人,而不是勾践。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得分点有:(1)间不能容发,离危险已是亳发之际;盖亦已危矣,真是太危险了。(2)折,折辱,就,成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录入时间:2021-04-05 09: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