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 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而葬之                            卒:最终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景象

C. 而余亦悔随之                      其:自己

D. 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2. 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孰能讥之乎 ⑨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 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                       B. ①③④⑤⑦/②/⑥/⑧/⑨

C. 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 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D.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4. 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 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5. 将课文中相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下载Word版试题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B    3. C    4. D   

5. (1)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A项,“卒:最终”错误,应解释为“死”“去世”。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考查“其”字的用法和意思,①代词,它(华山);②代词,他们(游玩的人);③代词,它(华山洞);④代词,它(石碑);⑤代词,它(褒禅山);⑥代词,那些;⑦代词,它(山洞);⑧语气词,难道;⑨代词,自己。所以①③④⑤⑦的“其”都是代词,它(褒禅山)的意思。②⑥⑧⑨的“其”意思都不用相同,应该分别列出,排除A、C、D。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C项,“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错误,阳应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本题,

D项,“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错误,由文章第三节可知,除了“有力”、“有物”,还必须“有志”,缺一不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志”:“心志”;“其”:“表示反问语气”;“得”:“得到”。第二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点睛】文言文阅读题筛选的信息主要有两类: (1)传记类文本中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考查重点为文中所写人物的言行主张、性格特点与品德等。 (2)非传记类文本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包括重要概念或知识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句、作品中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观点句等。考生只须明确常见的出题陷阱,将题干信息与原文仔细比对,即可作出准确判断;而主观题除考查以上能力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会有所增大。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2.传记类文章中筛选信息题的常见设题陷阱 (1)所给语句不符合题干要求。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等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但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却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把没有体现传主某种品格的语句也夹杂在了选项中,以迷惑考生。

录入时间:2021-04-06 09: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