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朱熹·论语集注》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

【注】①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②矢:箭。③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

1. 写出读过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句话。

2.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

下载Word版试题
《朱熹·论语集注》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2. ①蘧伯玉能仕能藏,能进能退。②蘧伯玉达权知变,具备了君子“三达德”中的“智”的品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有能力)就可以出仕为官(报效国家);如果国家政治昏暗,最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把自己的才识、理念藏在心里就好了。这句话表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2题详解】

本題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结合第三则材料“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认为蘧伯玉非常睿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出仕为官,报效国家;在国家政治昏暗时,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他“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睿智不困惑,具备了“智”者的品格。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困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朱熹说:“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录入时间:2021-04-09 0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