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新唐书·袁滋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禅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 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后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 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和水利兴修等事务。

D. 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 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 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釆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

D. 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下载Word版试题
《新唐书·袁滋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C   

4. (1)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

(2)袁滋离任时,老人拦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离溃其心”,动宾结构,意思为“离散敌心”,前后断开。排除A、C。 “宿兵”,屯驻军队。“及宿兵三年”,介宾短语作状语,前后断开。“调发益屈”,主谓结构,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负责主管……水利兴修等事务”错误。“水利兴修”不属于户部掌管,应是工部的职责。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说法错误,第一次,“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主张罢兵休战,第二次则并非如此。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 “郎吏可抚循者”,定语后置,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惮”,畏惧;“辞”,推辞。 (2)“行”:指离任、出发;“遮道”,拦住道路; “谕”,通告。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袁滋,字德深。学问广博,记忆力强。少年时跟随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能自己领悟其中的含义,元结很器重他。建中初年,黜陟使赵赞把他推荐到朝廷。多次征用在张伯仪、何士干的幕府中。部中官员以盗窃金银的罪名被投入狱中,袁滋为他伸张冤情。刑部、大理寺复审犯罪的人,不遵守公平正道,畏惧袁滋坚守法律,借助有权有势的人请托,袁滋最终坚持不在有冤情的案卷上签署批准。韦皋最初招抚西南方向的少数民族。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少数民族)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赏赐金银和紫色服饰(高官所穿),持节前去。过了一年回来,出使符合皇帝心意,进升谏议大夫。后来袁滋请求到外地做官,担任华州刺史。政绩清廉俭约,凡有流民来到他所管辖的州中,他都提供土地让他们住下来,把流民居住的里巷命名叫“义合”。他一味以仁爱为本,从不设立(严酷的)条文法律,百姓敬爱他,都愿意投奔他。有犯法的,时常在法外宽免。抓住盗贼,经常同情他的困窘,拿出钱财为他偿还给丢失东西的人家。召入朝廷担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任命杨于陵接替他。袁滋离任时,老人拦住道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改变袁公的为政主张。”人们都围住他跪拜,然后才离开,没有不流泪的。宪宗监国,刘辟造反,下诏命袁滋任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在前往赴任的半路上,又任命他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这时候,贼势正强,又因袁滋的哥哥袁峰在蜀被叛贼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很长时间不进兵,不久,改任义成节度使。滑州,是用兵之地,袁滋严密戒备又广施诚信,一意怀柔,李师道等人害怕、服从于他。在当地为官七年,百姓为他立祠堂祭祀。(朝廷)以户部尚书的官衔将其召回,改任为荆南节度使。吴元济造反时,袁滋说蔡州军队强劲,上下同心,不是一朝一夕用计可以攻下来的,应广泛使用策略,离散敌心。等到屯驻军队三年后,朝廷征调战争物资更加困难,(皇上)下诏拿出宫中钱财来继续维持。袁滋揣测天子也应厌战了,亲自上表入朝,打算建议停止淮西的军事,途中听说萧俯、钱徽都因建议停战获罪被免官,袁滋又改变原议,再次说出兵必胜,以顺从天子心意,于是乃得以回到任所。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赠太子少保。

袁滋患病以后,写下遗命安排后事,前后三年,都有安排。性格宽厚平易,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可以看见其肝胆,以至家里人都不能察觉他的喜怒。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录入时间:2021-04-10 09: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