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六桥泣柳记·[清]尤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桥泣柳记

[清]尤侗

西湖去吾苏四百里耳,乃三十年来不获一望颜色,咄咄怪事!犹记壬午春与亡友汤卿谋再送人游武陵赋诗,予顾语之曰:“但见送人作郡,不见送汝作郡,西湖有知,不旦揶揄吾辈杀风景乎?”卿谋曰西湖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当与君提几两屐了此梦中公事不令武陵花笑人寂寂也然卒不果行而卿谋遂殁。

己丑秋自长安归,将游于东诸侯,以九月二十六日涉吴江,入槜李,至十月七日始抵于杭,临江而舍,期以明发渡钱塘。日移午矣,主人延予而候潮焉,予忽忽而念之曰:“吾有旧约会当去。”用与客一、平头二逾冈越陌约五里许,始见所谓西湖者:翠浪千层,青山四照若珠帘初卷,美人晓妆,云鬟雾髻,掩映于明镜中也。时秋暑未退,暮雨欲来,山行殊苦烦郁,忽俯清流追凉风,自顾衣冠眉发飒飒然皆生爽气。由第一桥至第六桥凡六休焉。自念十载相思,一朝邂逅,惊喜殆不能持,左顾右盼,目挑魂与,而盈盈波眼,亦似含睇微笑,与游子相迎送也。然而欣慰之余,凄然以悲。往予少时,客从湖上来,辄夸苏堤杨柳袅袅随风,夹岸桃花剪绡裁锦,闻之心醉,有小腰人面之思。今乃为官军斫伐都尽,千丝万絮无一存者,荒草之中,断根偃卧而已。遥望湖心亭倾攲,几欲坠水,四周台榭,半就湮芜,昔之锦缆牙樯、香车宝马、紫箫公子、红粉佳人不知化为何物!眼前所见,唯有寒鸦几点梳掠斜阳,征鸿数行哀鸣孤渚者。若予四人者,亦空谷足音矣!此如巫峡梦回,马嵬魂断,红颜憔悴,无复昔容,而子亦如杜牧寻春,恨不相逢未嫁时也。惆怅而别,如不胜情。归则又大咤叹曰:“昔卿谋作忆西湖诗,予和之,今予作吊西湖诗,卿谋不及和也。柳可泣矣!泣柳而念张绪当年,不益可泣哉!”因呜咽久之。忽闻江潮夜至,澎湃有声,若相助以哭者。遂挂帆而去。

嗟呼!予三十年前于诗中见西湖焉:“睛光潋滟、雨色空濛”是也;于画中见西湖焉:“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是也;于梦中见西湖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仿佛遇之。三十年又二,始见西湖于目中,乃兴尽而返,所见不逮所闻,则与其在目中,反不若诗中情、画中景、梦中人哉!

【注】①壬午:壬午年,即崇祯十五年(1642)。②己丑:清顺治六年(1649)。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湖去吾苏四百里耳         去:距离

B. 乃三十年来不获一望颜色     颜色:色彩

C. 惊喜殆不能持               殆:几乎

D. 四周台榭,半就湮芜         就:接近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九月二十六日涉吴江          但以刘日薄西山

B. 与游子相迎送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C. 今乃为官军斫伐都尽            其知乃反不能及

D. 若予四人者,亦空谷足音矣      吾儿,久不见若影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小品文,开门见山,描绘了西湖碧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四面青山环绕,就像晨起的美人对镜梳妆,美不胜收。

B. 作者从京城回来,到吴越一带游玩,在钱塘江边住下,主人邀请他观潮,然而想起先前与汤卿谋游西湖的约定没有实现,就急切地去了。

C. 作者在文中将心中梦中的西湖与现实所见的西湖进行对比,一种今非昔比的感觉油然而生,全文曲折盘旋,一唱三叹,风格独特。

D. 本文以“泣”为文眼,画龙点睛,“泣柳”其实是“泣”毁于兵灾、破败的西湖,从而勾起他隐于内心的故国之情,感叹世道沧桑。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卿 谋 曰 西 湖 不 在 天 上 行 即 到 矣 当 与 君 提 几 两 屐 了 此 梦 中 公 事 不 令 武 陵 花笑 人 寂 寂 也 然 卒 不 果 行 而 卿 谋 遂 殁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十月七日始抵于杭,临江而舍,期以明发渡钱塘。

(2)所见不逮所闻,则与其在目中,反不若诗中情,画中景、梦中人哉!

下载Word版试题
《六桥泣柳记·[清]尤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A   

4. 卿谋曰/西湖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当与君提几两屐/了此梦中公事/不令武陵花笑人寂寂也/然卒不果行/而卿谋遂殁   

5. (1)到十月七日才抵达杭州临江住了下来,约定第二天早晨渡过钱塘江。

(2)所看见的比不上所听说的,那么与其亲眼看见,反而不如诗中情韵、画中景物、梦中之人真实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乃三十年来不获一望颜色”的意思是“竟然三十年来没有机会一睹西湖的容颜”,所以“颜色”的意思是“容颜(指景色)”。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以:介词,在/以:介词,因为;B项,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也: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作用;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然,却;D项,若:像(至于)/若:代词。你。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开门见山”分析错误,开头段写自己距离西湖不远,但三十来不曾有机会去游览西湖美景。和朋友汤卿谋打算有机会要去一览西湖美景,结果朋友已经死去,也没有去成。并没有描写西湖美景,不属开门见山。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卿谋”“西湖”“天上”“君”“几两屐”“此”“梦中公事”“武陵花”“人”,虚词“矣”“与”“也”“而”,“曰”意思是“说”,为断句标志性词,其后断开;“矣”“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西湖”作“不在天上”的主语,“在”为谓语动词,“天上”作宾语,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其后断开;“了”的意思是“了却”,“梦中公事”作其宾语,承前省略主语“(我)与君”,意思是“(我)与你了却这梦中都想要完成的事情”,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卿谋说:“西湖不在天上,行走就到了啊!应当和你带着木屐,了却梦中这都向往的事情。不让武陵的花笑话我们悄悄的没有行动。”然而最后也没有去西湖游览,而卿谋就去世了。句子可以断开为:卿谋曰/西湖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当与君提几两屐/了此梦中公事/不令武陵花笑人寂寂也/然卒不果行/而卿谋遂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至”,到;“始”,才;“抵”,抵达;“临”,临着,面对;“而”,连词,标修饰;“舍”,动词,住下;“期”,约定;“明”,指第二天早晨;“期以明发渡钱塘”, 约定第二天早晨渡过钱塘江。(2)中的“所见”,“所”字结构,所看见的;“不逮”,比不上;“所闻”,“所”字结构,所听说的;“则”,那么;“反”,反而;“与其……,不若……”,固定结构,与其……,不如……;“则与其在目中,反不若诗中情,画中景、梦中人哉” 那么与其亲眼看见,反而不如诗中情韵、画中景物、梦中之人真实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找不到文言文参考译文

录入时间:2021-04-15 09:30:35